王永权心电图常识第一讲

心电图是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检查工具,它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为诊断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提供重要依据,掌握心电图的基础知识,不仅有助于医学生和初级医师快速入门,也能帮助普通人群更好地理解心脏健康,本文将系统介绍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导联系统、正常波形及常见异常表现,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
心脏的电活动由窦房结发起,经传导系统扩散至整个心肌,引起心肌细胞除极和复极,心电图机通过放置在体表的电极捕捉这些微弱的电信号,并将其放大、记录成曲线,正常情况下,每个心动周期会产生P波、QRS波群、T波和U波等特征性波形,它们分别对应心房除极、心室除极、心室复极和后除极过程。
导联系统的分类
心电图导联分为肢体导联和胸导联两大类,共12个导联,构成完整的“12导联心电图”。
- 肢体导联:包括标准导联Ⅰ、Ⅱ、Ⅲ和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
- Ⅰ导联:左臂(+) vs 右臂(-)
- Ⅱ导联:左腿(+) vs 右臂(-)
- Ⅲ导联:左腿(+) vs 左臂(-)
- 胸导联:V1-V6导联,电极分别放置在胸壁特定位置,用于观察心室水平电活动。
下表总结了各导联的电极位置及主要观察方向:
| 导联类型 | 导联名称 | 电极位置 | 主要观察方向 |
|---|---|---|---|
| 肢体导联 | 左臂-右臂 | 水平面(左→右) | |
| 左腿-右臂 | 额面(上→下) | ||
| 左腿-左臂 | 额面(左→下) | ||
| 胸导联 | V1-V6 | 胸壁顺序 | 水平面(右→左) |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与间期
- P波:代表心房除极,正常时限<0.12秒,振幅<0.25mV。
- PR间期:从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反映房室传导时间,正常0.12-0.20秒。
-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时限<0.12秒,形态因导联而异,V1-V3呈rS型,V5-V6呈qR型。
- ST段: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正常等电位线,上移或下移提示心肌缺血或损伤。
- T波:代表心室复极,方向与QRS波群主波一致,振幅应>同导联R波的1/10。
常见异常心电图表现
- 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房颤(P波消失,f波替代)、室性早搏(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
- 心肌缺血:ST段水平或下斜型压低,T波倒置。
- 心肌梗死:对应导联出现病理性Q波、ST段弓背上抬及T波动态演变。
FAQs
如何快速判断心电图是否正常?
答:首先确认心率(60-100次/分)、心律(窦性心律)、P波形态、PR间期及QRS时限是否正常,观察ST段有无偏移,T波方向是否与QRS主波一致,若以上指标均正常,则心电图大致正常。
心电图检查前需要注意什么?
答: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吸烟、饮用咖啡或浓茶,保持情绪稳定,需停用可能影响心电图的药物(如洋地黄、β受体阻滞剂),并向医生说明近期病史及用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