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学前教育最新政策九条,2025年9月实施对幼儿园有哪些影响?

近年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但普惠性资源不足、保教质量有待提升、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最新政策,其中九条核心举措为未来学前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学前教育最新政策中九条

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园,加快普惠性民办园建设,到2025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到9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具体措施包括:

  • 新建改扩建公办园:各地将结合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进程,制定幼儿园布局规划,确保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全覆盖。
  • 支持普惠性民办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租金、培训教师等方式,降低民办园运营成本,引导其提供普惠性服务。
  • 农村学前教育提升:推进乡镇中心园标准化建设,完善村级幼儿园办园模式,保障农村儿童入园机会。

下表为普惠性资源建设目标概览:
| 指标 | 2025年目标 | 实施路径 |
|---------------------|------------|------------------------------|
|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 ≥90% | 新增公办园学位,扶持民办园 |
| 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 | ≥85% | 转制公办园,认定普惠性民办园 |
| 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 | ≥50% | 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接收小区配套园 |

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强化教育保障

针对学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政策要求建立“政府主导、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分担”的投入机制。

  • 加大财政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建立生均财政拨款制度。
  • 规范收费管理:明确公办园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水平,防止乱收费现象。
  • 资助特殊群体:建立学前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等给予保教费减免和生活补助。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素养

教师是保教质量的核心,政策从培养、培训、待遇三方面发力,破解师资瓶颈。

  • 完善培养体系:支持师范院校扩大学前教育专业招生规模,探索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培养模式,定向培养农村幼儿园教师。
  • 强化师资培训:实施“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培训重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保教水平。
  • 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保障民办园教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园教师享有同等权利,稳定教师队伍。

规范办园行为,提升保教质量

针对“小学化”倾向、安全监管不到位等问题,政策强调以幼儿为本,规范办园行为。

  • 遏制“小学化”:严禁教授小学课程,纠正“重知识、轻游戏”倾向,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初步认知能力。
  • 强化安全监管:落实幼儿园安全主体责任,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校舍、消防、食品卫生等安全隐患排查。
  • 完善质量评估: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将评估结果与园所评级、经费拨付挂钩,引导园所内涵式发展。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明确责任主体

为解决“监管难”“多头管理”问题,政策进一步理顺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 落实政府责任:实行“省级统筹、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级政府承担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 规范小区配套园:严格落实小区配套园“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政策,确保配套园办成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
  • 加强过程监管: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幼儿园办园行为动态管理系统,对幼儿园招生、收费、保教质量等进行全过程监管。

推动城乡均衡发展,补齐农村短板

针对城乡学前教育差距,政策提出向农村倾斜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 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城乡“幼儿园发展共同体”,通过优质园带动薄弱园,提升农村园办园水平。
  • 改善办园条件:按照国家办园标准,为农村幼儿园配备保教设施和玩教具,满足幼儿游戏和学习需求。
  • 推广适宜课程:结合农村实际开发乡土课程,利用自然资源开展户外活动,弥补农村园在硬件和师资上的不足。

支持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保障受教育权利

政策明确要求发展特殊学前教育,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入园需求。

  • 特殊教育幼儿园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特殊教育幼儿园,在普通幼儿园开设特教班,推进融合教育。
  • 留守儿童关爱:建立留守儿童档案,通过“代理家长”、心理辅导等方式,弥补家庭教育缺失。
  • 残疾儿童帮扶:对残疾儿童实行“一人一案”教育安置,提供免费康复训练和保教服务。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激发办园活力

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前教育,形成多元办园格局。

  • 规范营利性民办园:明确营利性民办园的收费和退出机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保障教育公益属性。
  • 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办园:鼓励国有企事业单位、高校、部队等利用现有资源举办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向社会开放。
  • 引入社会评价: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幼儿园办园质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保障措施

为确保政策落地,政策从组织、督导、宣传三方面强化保障。

  • 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学前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 加强督导考核:将学前教育发展目标完成情况对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重要指标,对落实不力的地区进行约谈问责。
  • 营造良好氛围:通过媒体宣传科学育儿理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关问答FAQs

问:最新政策对普惠性民办园有哪些具体支持措施?
答:政策从财政、师资、管理三方面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一是通过生均补贴、租金减免、购买服务等方式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将民办园教师纳入培训计划,保障其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三是建立普惠性民办园质量评估和奖补机制,引导其提升办园质量。

问:如何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
答:政策通过“疏堵结合”的方式遏制“小学化”:一是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布置家庭作业,严禁组织学科类考试;二是加强教师培训,推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保教模式;三是通过家长会、宣传栏等方式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家长树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