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益阳学校安全教育2025年新规落地了吗?学生家长最该关注啥?

益阳学校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安全风险的多元化,益阳市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通过系统化、常态化的教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构建平安校园奠定了坚实基础。

益阳学校安全教育

健全安全教育体系,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益阳市教育部门将学校安全教育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学校负责、社会参与”的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各学校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度,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直接责任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管理网络,益阳市教育局联合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排查校舍建筑、消防设施、食品卫生、周边环境等安全隐患,确保校园安全无死角。

丰富安全教育形式,提升学生安全素养

益阳市各学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新安全教育载体,推动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1. 课堂渗透与专题教育相结合
    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开设“安全教育课”“法治教育课”等课程,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知识竞赛等形式,讲解交通安全、防溺水、防欺凌、防性侵、消防安全等知识,利用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等契机,开展“国家安全日”“消防宣传日”“交通安全周”等主题活动,强化学生安全意识。

  2. 实践演练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消防灭火演练、防震避险演练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益阳市某中学联合消防救援大队开展“沉浸式”消防演练,学生通过体验烟雾逃生、使用灭火器等环节,直观学习火灾应对方法,部分学校还开设“急救技能培训班”,邀请医护人员讲解心肺复苏、创伤包扎等实用技能,提升学生应急处置能力。

  3. 技术赋能与家校协同相结合
    运用信息化手段丰富安全教育形式,通过“益阳教育云”平台推送安全知识微课、警示教育片,利用校园LED屏、微信公众号等普及安全常识,建立“家校安全共育”机制,通过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安全教育APP等方式,引导家长履行监护责任,共同关注学生上下学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问题,形成教育合力。

聚焦重点领域,强化专项安全教育

针对学生群体高发安全风险,益阳市学校重点加强以下领域的专项教育:

  1. 防溺水安全教育
    益阳市水系发达,溺水事故是学生安全的“头号杀手”,各学校通过“六不准”教育(不私自下水游泳等)、发放《防溺水致家长书》、在危险水域设置警示标识等措施,筑牢防溺水安全防线,夏季来临前,组织“防溺水宣誓签名”活动,邀请专业教练开展水上安全知识讲座,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2. 交通安全教育
    联合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通过交通事故案例展、交通信号灯模拟体验、斑马线行走规范演示等,引导学生养成文明出行习惯,针对校车安全,定期检查车辆状况,加强随车照管人员培训,确保学生乘车安全。

  3. 心理健康与防欺凌教育
    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业心理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和个体咨询,及时疏导学生心理压力,加强校园欺凌防治,通过主题班会、法治讲座等形式,明确欺凌行为的危害及法律后果,建立学生欺凌早期预警、事中干预及事后辅导机制,营造和谐校园氛围。

安全教育成效显著,平安校园建设持续推进

通过多年努力,益阳市学校安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明显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升,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持续下降,2025年,益阳市中小学安全知识知晓率达98%以上,应急疏散演练参与率达100%,多个学校被评为“省级平安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益阳市将继续深化学校安全教育改革,完善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安全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利用VR/AR等新技术开展沉浸式安全教育,扩大“家校社”协同育人效应,为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全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益阳、法治益阳。

相关问答FAQs

Q1:益阳市学校如何保障安全教育课程的落实?
A1:益阳市通过“三抓”机制保障课程落实:一是抓计划,要求各学校将安全教育纳入年度教学计划,明确课时和教学内容;二是抓师资,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三是抓考核,将安全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年度绩效考核,确保教育实效。

Q2:学生在校期间遇到突发安全事件应如何正确应对?
A2:学生应遵循“冷静判断、优先避险、及时求助”原则:首先保持镇定,根据平时演练掌握的技能进行自救(如火灾时用湿毛巾捂口鼻、地震时躲到桌下);第一时间向老师、保安或学校值班人员报告,说明事件性质、地点和人员情况;积极配合学校和相关部门处置,事后主动参与事件复盘,总结经验教训。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