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国家实现长远发展的基石,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我国始终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加大教育投入,夯实发展基础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2025年达到3.45万亿元,十年间累计投入超过33万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师待遇、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校舍、教学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统一了城乡“两免一补”政策,惠及1.45亿名学生,国家还设立了学生资助体系,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构建了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起点,针对区域、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差距,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精准措施,一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二是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等,引导优秀教师向农村、边远地区流动,2025年特岗教师累计招聘超过103万人;三是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整合优质数字资源,让偏远地区学生共享优质课程,下表展示了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改善情况:
| 指标 | 2012年 | 2025年 | 增长幅度 |
|---|---|---|---|
| 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 | 25% | 100% | 75个百分点 |
| 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 | 47% | 5% | 5个百分点 |
|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 中西部农村不足2000元 | 全国达5000元以上 | 150%以上 |
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
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一是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25年高职(专科)院校招生538.98万人,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加快“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我国高校在QS、THE等国际排名中的数量和位次显著提升,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强调核心素养培养,劳动教育、科学教育等被纳入必修课程,育人方式更加多元。
加强师资建设,筑牢教育根基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提高教师地位待遇,2025年,全国各级各类专任教师达1880.36万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教师1057.19万人,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每年培训教师超过千万次,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在乡村教师支持方面,除了提高津贴补贴,还建设教师周转宿舍,解决住房问题,让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服务国家战略,对接发展需求
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在部分高校试点“强基计划”,选拔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生;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进入普及化阶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职业教育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增设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专业,2025年高职相关专业点增长20%,为制造业强国建设输送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
FAQs
问:如何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落实?
答:保障教育优先发展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强化制度保障,将教育发展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确保财政投入“只增不减”;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向农村、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缩小差距;三是加强督导评估,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对政策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问:“双减”政策实施后,如何提升学校教育质量?
答:一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向课堂要质量;二是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开展科普、文体、艺术等活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通过教研活动、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设计作业和开展个性化辅导的能力;四是家校协同育人,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念,共同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