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在人群密集场所易引发暴发,掌握科学的预防知识,对保护个人和公共健康至关重要,以下从日常防护、增强免疫、疫苗接种、环境管理等方面,详细介绍流感预防的核心要点。

日常防护:阻断传播途径
日常防护是预防流感的第一道防线,需注重个人卫生和呼吸道礼仪。
- 勤洗手: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揉搓至少20秒,尤其在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或打喷嚏后、饭前便后等情况下,需彻底清洁双手,若无法洗手,可使用含75%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替代。
- 科学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发季节、人群密集场所(如公共交通、商场、医院)或出现呼吸道症状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并确保口罩完全遮盖口鼻,避免触摸口罩外层。
- 呼吸道礼仪: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内侧遮挡口鼻,避免用手直接遮挡;使用后的纸巾需立即丢入有盖垃圾桶,随后洗手。
增强免疫力:筑牢身体防线
自身免疫力是抵抗病毒的根本,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提升抵抗力。
-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优质蛋白(如鱼、蛋、奶、豆制品)、维生素(如维生素C丰富的新鲜蔬果)和矿物质的食物,减少高油、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
- 规律作息:保证每天7-9小时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功能。
-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增强心肺功能和免疫力,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 保持良好心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可能降低免疫力,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社交等方式缓解压力。
疫苗接种:特异性预防手段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措施,尤其推荐以下人群优先接种: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心脏病、哮喘等)以及医务人员。
- 接种时机:通常在流感季节前(9-10月)完成接种,可获得最佳保护效果;若错过最佳时间,在整个流感季仍可接种。
- 疫苗类型:根据年龄和健康状况选择合适疫苗,如三价灭活疫苗(IIV3)、四价灭活疫苗(IIV4)或减毒活疫苗(LAIV),具体需遵医嘱。
- 注意事项:对疫苗成分过敏者、患急性疾病者需暂缓接种;接种后可能出现轻微发热、乏力等反应,一般1-2天自行缓解。
环境管理:减少病毒滋生机会
保持环境清洁与通风,可降低流感病毒在空气中的浓度。
- 定期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尤其在人群密集的场所。
- 清洁消毒:对门把手、手机、键盘、遥控器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用含氯消毒剂或75%酒精定期擦拭;衣物、床单等织物需勤换洗,并在阳光下晾晒。
- 减少聚集:流感高发季节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若必须前往,建议缩短停留时间。
流感预防要点速查表
| 预防措施 | 具体做法 |
|---|---|
| 个人卫生 | 勤洗手、科学佩戴口罩、遵守呼吸道礼仪 |
| 免疫力提升 | 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 |
| 疫苗接种 | 高危人群优先接种,每年1次,流感季前完成 |
| 环境管理 | 每日通风、物体表面消毒、减少人群聚集 |
FAQs
问:流感与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答:流感与普通感冒的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症状严重程度和并发症风险,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常突然发作,高热(可达39-40℃)、全身症状(如肌肉酸痛、乏力)明显,而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较轻;普通感冒多由鼻病毒等引起,以打喷嚏、鼻塞、咽痛为主,发热较轻或不发热,若出现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原有基础病加重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尤其是儿童、老人及慢性病患者。
问:接种流感疫苗后还会得流感吗?为什么每年都要接种?
答:接种流感疫苗后仍可能感染流感,但症状通常较轻,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这是因为疫苗针对的是当年预测的流行毒株,若感染了未包含在疫苗中的毒株,仍可能发病,流感病毒易发生变异,每年流行的毒株可能不同,且接种疫苗后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时间下降,因此建议每年接种新疫苗以获得持续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