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部对游学的政策近年来逐步规范化和体系化,旨在推动游学活动健康发展,确保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获得安全、有教育意义的体验,游学作为一种结合旅游与学习的教育形式,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存在市场混乱、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为此,教育部通过出台指导意见、规范市场行为、强化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措施,为游学活动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

政策背景与发展历程
游学政策的发展与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密切相关,2012年,教育部首次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提出研学旅行概念,强调将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这被视为游学政策的重要起点,2025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研学旅行的教育属性、实施原则和保障措施,要求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此后,政策逐步细化,覆盖范围从中小学生扩展到大学生群体,内容也从单纯的旅行体验转向更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
规范市场准入与资质管理
教育部要求从事游学业务的机构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对旅行社、教育机构等实行备案管理。《中小学生研学服务规范》明确规定,研学机构需具备专业的课程设计能力、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合格的导师团队,政策禁止学校与无资质机构合作,从源头上保障游学活动的质量。
强调教育性与安全性
政策始终将“教育性”和“安全性”作为两大核心原则,教育性方面,要求游学活动必须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避免“只旅不学”,中小学游学需围绕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科学探究等主题设计课程;大学生游学则注重专业实践与国际交流,安全性方面,政策建立了“一活动一方案”的安全保障机制,要求机构购买意外险、配备随队医护人员,并对活动路线、交通、住宿等环节进行风险评估。
推动普惠性与公平性
为避免游学成为“贵族式”教育,政策鼓励学校组织公益性或低收费游学活动,并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等群体的参与机会,部分省份通过财政补贴方式,为贫困学生提供游学资助,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加强监督与评估
教育部建立了游学活动“黑名单”制度,对违规机构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要求学校对游学效果进行跟踪评估,通过学生反馈、成果展示等方式检验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以下为游学政策关键措施一览表:
| 政策方向 | 具体措施 |
|---|---|
| 市场规范 | 机构资质备案、禁止无资质合作、明确课程设计标准 |
| 教育目标 | 与课程结合、主题化设计、分年龄段(中小学/大学)差异化实施 |
| 安全保障 | 安全预案、意外险配备、医护人员随队、交通住宿风险评估 |
| 公平普惠 | 财政补贴、贫困生资助、农村地区倾斜政策 |
| 监督评估 | “黑名单”制度、效果跟踪反馈、学校与机构双向责任追究 |
政策实施成效与挑战
经过多年推进,游学政策已取得显著成效,市场秩序得到有效整治,违规收费、安全事件等问题大幅减少;游学活动的教育价值逐步凸显,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提升了综合素养,政策实施仍面临挑战:部分学校因担心安全风险而简化游学内容;城乡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参与机会差异;部分机构仍存在“重游轻学”现象,对此,教育部表示将继续完善政策,推动游学与教育信息化、乡村振兴等战略深度融合。
未来发展方向
游学政策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和“创新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线上游学课程,降低成本并扩大覆盖面;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职业导向型游学;强化国际游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政策将进一步细化行业标准,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确保游学活动真正成为“行走的课堂”。
FAQs
游学活动是否必须由学校统一组织?
答:并非强制,政策鼓励学校统一组织,但也支持学生以班级或社团形式自主选择合规机构参与,但无论何种形式,均需确保机构具备资质,并提前向学校报备安全预案。
如何判断游学机构是否正规?
答:可通过以下方式核实:
(1)查询机构是否在教育部或文旅部门备案;
(2)检查其是否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安全保障方案;
(3)参考往期学员评价及合作学校的反馈,正规机构通常会主动公示资质文件和行程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