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中班防冻安全教育,冬季来临如何教孩子防冻伤?

中班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对冬季防冻知识的了解有限,容易因低温天气引发冻伤、感冒等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在冰雪天气发生滑倒、碰撞等意外,开展中班冬季防冻安全教育,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防冻技能和自我保护方法,是幼儿园冬季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中班冬季防冻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与实践方法。

中班安全教育防冻

认识冬季寒冷,了解冻伤的危害

冬季气温低,人体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皮肤和血管会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导致冻伤,中班幼儿对“寒冷”和“冻伤”的概念较为模糊,教师需通过直观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通过图片、视频展示冻伤后的皮肤(红肿、发紫、起水泡等),让幼儿直观感受冻伤的痛苦;结合生活实例,如“小明在雪地里玩太久,手指变得红肿,一碰就疼”,引导幼儿认识到冻伤不仅会让人不舒服,还会影响正常活动,要告诉幼儿,冻伤不仅发生在室外,长时间接触冰冷的物品(如金属玩具、冰块)也可能导致手部冻伤,增强幼儿的防范意识。

掌握防冻保暖的基本方法

服装保暖:穿对衣服,戴好防护

冬季保暖的核心是“分层穿衣法”,教师可通过实物演示或情景模拟,教幼儿正确穿衣:

  • 内层:选择吸湿排汗的棉质衣物,保持皮肤干爽;
  • 中层:穿保暖的毛衣或抓绒衣,锁住身体热量;
  • 外层:穿防风防水的外套,避免寒风侵入。
    重点强调“五件套”防护:帽子(减少头部热量散失)、围巾(保护颈部和脸部)、手套(避免手部冻伤)、棉袜(保持脚部温暖)、防滑鞋(防止雪地滑倒),教师可组织“我会穿冬装”比赛,让幼儿练习独立戴帽子、围围巾、穿鞋子,培养自理能力。

行为保暖:活动取暖,避免久站

告诉幼儿,在寒冷天气中,适当运动可以产生热量,让身体暖和起来,在户外活动时,可以跑步、跳绳、拍皮球,避免长时间站立不动;如果在户外感觉手脚发冷,可以轻轻搓一搓、跳一跳,或者及时回到室内温暖的地方,提醒幼儿不要将湿手套、湿围巾放在暖气上烘烤,以免引发火灾或损坏物品。

环境保暖:注意室内外温差

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要提醒幼儿脱掉外套、摘掉帽子,避免出汗后受凉;在室内活动时,不要靠近暖气或热源,以免烫伤;如果教室通风导致温度降低,要及时穿好外套,避免着凉。

冬季户外活动安全注意事项

冬季路面易结冰,户外活动时安全隐患增多,需重点教育幼儿以下内容:

防滑防摔:走路慢稳,避开危险区域

  • 选择安全路线:不在结冰的湖面、水坑上行走,避开覆盖薄冰的台阶;
  • 正确行走姿势:走路时双脚稍微分开,身体重心放低,小步慢走,不要奔跑、追逐打闹;
  • 使用防滑工具:如果穿的是普通鞋子,可以在鞋套上绑防滑条(如旧布条),增加摩擦力。

避免冻伤:控制户外时间,及时保暖

  • 限时活动:告诉幼儿,户外活动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0-30分钟就要回到室内休息,搓搓手、跺跺脚,让身体暖和起来;
  • 保护裸露部位:不在户外玩雪后用手揉眼睛、摸脸,玩雪后要及时擦干手部,涂抹儿童护手霜;如果感觉耳朵、脸颊发疼,要立即告诉老师,可能是冻伤的前兆。

安全游戏:不玩危险物品,遵守规则

  • 禁止抛掷冰雪:不能用雪球砸人,避免冰雪进入眼睛或嘴巴;
  • 远离危险设施:不在结冰的栏杆、健身器材上攀爬,防止滑落摔伤;
  • 集体活动不脱离:户外活动时,要跟随老师和集体,不单独行动,如果找不到老师,要站在原地等待帮助。

冬季常见冻伤的初步处理方法

尽管以预防为主,但教师仍需教会幼儿简单的冻伤处理常识,并强调“及时告诉大人”的重要性:

冻伤程度 表现症状 初步处理方法
轻度冻伤(红斑型) 皮肤发红、肿胀,有刺痛感 用37-40℃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15-20分钟(避免用热水直接烫或火烤);
轻轻擦干后,涂抹儿童润肤露;
用干净纱布包裹保暖,避免摩擦。
重度冻伤(水疱型/坏死型) 皮肤出现水疱、发紫、麻木,感觉丧失 立即送医,不要自行处理水疱;
保持冻伤部位干燥,避免受压;
注意保暖,等待专业救治。

要告诉幼儿,如果自己或同伴出现手脚麻木、皮肤变色等情况,要马上报告老师,不要因为害怕或害羞而隐瞒。

家园共育,巩固防冻安全意识

幼儿园的安全教育需要家庭配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可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微信群等方式,向家长宣传冬季防冻知识,建议家长:

  • 出门前检查保暖:给幼儿穿宽松、透气的冬装,戴好帽子和手套,避免穿得太紧影响血液循环;
  • 回家后及时护理:幼儿回家后,帮助其洗手、洗脸,涂抹润肤霜,检查手脚是否有冻伤迹象;
  • 培养良好习惯:教育幼儿不舔舷铁栏杆(易导致舌头粘连),不长时间玩雪,玩雪后及时更换湿衣服;
  • 关注天气变化:遇到大风、降温、暴雪等恶劣天气,可适当减少户外活动时间,或选择室内活动。

相关问答FAQs

Q1:幼儿在户外玩耍时,如果手套被打湿了,应该怎么办?
A:手套被打湿后,保暖效果会大大降低,容易导致手部冻伤,此时应立即让幼儿停止户外活动,回到室内,老师或家长帮助幼儿脱掉湿手套,用干毛巾擦干手部,换上备用干手套,并给幼儿双手轻轻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如果没有备用手套,可用干毛巾暂时包裹双手,待手部暖和后再更换。

Q2:如何判断幼儿是否出现了轻度冻伤?家长和老师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A:轻度冻伤通常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有明显的刺痛感或灼热感,触摸时皮肤温度较低,可能出现麻木,如果发现幼儿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将其带至温暖室内,用37-40℃的温水浸泡冻伤部位(如手指、脚趾),浸泡时间15-20分钟,直到皮肤恢复红润,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浸泡后轻轻擦干,涂抹儿童专用的润肤霜或冻伤膏,用干净纱布包裹保暖,要给幼儿喝些温热的饮品,帮助身体恢复热量,如果冻伤部位出现水疱、皮肤发紫或感觉丧失,可能是重度冻伤,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