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意渐浓,天气由热转凉,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人体也顺应时节变化,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中医认为,秋季养生的核心在于“收”与“养”,既要收敛神气,以养肺气,又要固护阴精,为冬季储备能量,以下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四个方面,为大家介绍十月中医养生小常识,助您安然度过秋日。

饮食调理:润肺健脾,少辛增酸
十月五行属金,对应肺脏,秋季燥邪当令,易耗伤肺津,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症状,饮食应以“滋阴润肺、健脾益气”为原则,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减少辛辣刺激食物,适当增加酸味食物。
推荐食材与禁忌
-
宜食:
- 梨:生津润燥、清热化痰,可生食、炖煮或煮水饮用。
- 百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与银耳、莲子同煮为“百合银耳羹”,滋阴效果佳。
- 山药:健脾益肺、固肾益精,可蒸食、煮粥或煲汤。
- 芝麻、核桃:富含油脂,可润肠通便、滋养肝肾,炒熟后碾碎撒入粥中更易吸收。
- 酸味食物:如乌梅、山楂、葡萄等,可生津敛汗,增强肝脏功能。
-
忌食:
- 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花椒、生姜):易助燥伤阴,加重秋燥症状。
- 生冷寒凉食物(如冰镇饮料、生冷瓜果):秋季脾胃功能较弱,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
- 油腻煎炸食物:不易消化,易生痰湿,导致腹胀、便秘。
秋季养生食谱参考
| 餐次 | 推荐食谱 | 功效 |
|---|---|---|
| 早餐 | 山药小米粥 | 健脾养胃,补充能量 |
| 午餐 | 百合蒸南瓜 | 润肺止咳,健脾和胃 |
| 晚餐 | 银耳雪梨羹 | 滋阴润燥,美容养颜 |
起居作息:早卧早起,避寒护阳
《黄帝内经》提出:“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十月宜调整作息,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达,保证每晚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
- 早卧:尽量在晚上10点前入睡,有助于肝脏排毒和肺气修复,缓解秋乏。
- 早起:清晨6-7点起床,呼吸新鲜空气,舒展筋骨,但需注意避免晨雾未散时外出,以防秋燥侵袭呼吸道。
- 保暖防寒:十月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尤其早晚需添衣,重点保护头颈、腰腹、脚部,避免受凉,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背部受寒易引发感冒,腹部受寒则易导致腹泻。
运动锻炼:适度有氧,收敛心神
秋季运动应以“舒缓柔和”为原则,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气和阳气,推荐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以身体微微发热、不感到疲劳为宜。
- 最佳运动时间:早晨或傍晚,避免正午阳光强烈时运动,以防秋燥加重。
- 运动注意事项:
- 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肌肉拉伤;
-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防止风寒入侵;
- 秋燥易口干,运动时可少量多次饮用温水或淡盐水,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情志调摄:安宁养神,避免悲秋
秋季对应“悲”志,易出现情绪低落、多愁善感等“悲秋”情绪,中医认为“悲则气消”,过度悲伤易损伤肺气,进一步加重秋燥症状,十月需注重情志调节,保持心情舒畅。
- 调节方法:
- 培养兴趣爱好:如书法、绘画、养花、听音乐等,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
- 多与人交流:与亲友倾诉,避免情绪郁结,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疏导。
- 登高望远:秋高气爽时登高,可开阔心胸,舒缓情绪,但需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其他养生细节
- 皮肤保养:秋季皮肤干燥,可选用滋润型护肤品,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
- 艾灸保健:针对体质虚寒者,可艾灸足三里、关元、肺俞等穴位,以健脾益气、温通经络,每周1-2次,每次15-20分钟。
- 泡脚养生:每晚睡前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20分钟,可加入生姜、艾叶以驱寒暖身,或加入菊花、枸杞以滋阴明目。
相关问答FAQs
Q1:秋季容易“秋乏”,如何缓解?
A:秋乏是机体适应秋季气候变化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可通过调整作息、饮食和运动缓解,首先保证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其次饮食宜清淡,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如粗粮、豆类、瘦肉),促进能量代谢;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增强体质;中午可小憩15-20分钟,恢复精力。
Q2:秋季干燥,喉咙干痒不适,如何调理?
A:秋季喉咙干痒多因燥邪伤肺、津液不足所致,可从饮食和生活习惯入手调理:①多饮温水或蜂蜜水,滋润咽喉;②食用梨、百合、罗汉果等润肺食物,如用罗汉果泡水代茶饮;③避免长时间说话或大声喊叫,减少咽喉刺激;④若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润喉含片或中药调理(如桑菊饮、银翘散加减)。
十月养生,重在顺应自然,平衡阴阳,通过合理的饮食、起居、运动和情志调节,可帮助身体适应秋季气候,为冬季健康打下坚实基础,愿您在这个金秋时节,身心康宁,收获满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