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安全教育常识是保障学生校园安全的重要环节,课间十分钟虽短,却是学生放松身心、活动交流的宝贵时间,但也因活动频繁、人员密集,成为校园安全事故的高发时段,掌握必要的安全常识,既能帮助学生规避风险,也能培养其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为平安校园筑牢基础。

课间活动安全:选择合适方式,避免意外碰撞
课间活动的核心原则是“安全、适度、文明”,学生应避免进行剧烈运动或危险游戏,如追逐打闹、推搡拥挤、攀爬栏杆、翻越围墙等,这些行为容易导致摔倒、碰撞、骨折等伤害,建议选择安静舒缓的活动,如教室内的阅读、下棋,或在走廊、操场散步、远眺,既放松身心又保障安全,若需进行球类等运动,应选择指定场地(如篮球场、足球场),并注意周围环境,避免砸伤他人,上下楼梯时靠右行走、不推不挤,防止踩踏事故,也是课间活动的重要准则。
上下楼梯与走廊安全:遵守秩序,预防踩踏
楼梯和走廊是课间人流最集中的区域,也是安全事故易发地,学生需牢记“三不”原则:不奔跑、不追逐、不逆行,上下楼梯时,手扶扶手,稳步前行,不在楼梯间系鞋带、捡拾物品,以免被后方同学绊倒,若遇到拥挤情况,应保持冷静,双手交叉护住胸前,给胸部留出呼吸空间,避免因挤压造成窒息,走廊内行走时,注意避让他人,不趴在栏杆上探头张望,更不要将身体探出窗外,防止高空坠落或被楼下物体碰撞受伤。
课间饮食与卫生安全:注意细节,守护健康
课间若需进食或饮水,需注意饮食卫生,不购买“三无”食品(无生产日期、无质量合格证、无生产厂家),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零食或过期饮品,防止食物中毒,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手部清洁,避免病从口入,避免在课间快速吞咽食物或边吃边跑,以免食物误入气管导致窒息,若学校提供饮用水,应使用个人水杯或学校提供的公用饮水设备,不与他人共用饮水用具,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特殊场景安全:针对性防范,降低风险
(一)雨天防滑安全
雨天课间,走廊、楼梯、操场地面湿滑,学生应穿防滑鞋,行走时放慢速度,避免奔跑,若不慎滑倒,尽量用双手或手肘撑地,保护头部和胸部等重要部位,不在积水处玩耍,防止触电或滑入危险区域(如楼梯井、排水沟)。
(二)冬季防寒与防冻安全
冬季气温低,学生需注意保暖,但避免因穿着厚重行动不便而摔倒,课间不在结冰的地面或楼梯上行走,不舔舷栏、铁门等金属物品,防止皮肤粘连造成冻伤,使用热水袋等取暖设备时,需在成人指导下规范操作,避免烫伤。
(三)实验室与功能室安全
若课间需进入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等功能室,需遵守各场所安全规定,实验室不随意触摸仪器设备,特别是电源、化学试剂等;音乐室不乱敲打乐器,避免损坏设备或伤及他人;美术室不误吞颜料、不挥画笔,防止颜料进入眼睛或误食。
紧急情况应对:掌握方法,冷静处理
课间若遇到突发情况,如同学受伤、火灾、地震等,需保持冷静并采取正确措施:
- 意外受伤:若发生轻微擦伤、扭伤,应立即报告老师,由校医进行消毒、包扎等处理;若伤势严重(如大量出血、骨折),切勿随意移动伤者,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通知学校负责人。
- 火灾应对:若发现火情,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沿安全出口逃生,不乘坐电梯,及时拨打“119”报警。
- 地震避险:若突发地震,立即躲避在课桌下或墙角,用书包保护头部,待震动停止后再有序撤离到空旷地带。
安全习惯培养:长期坚持,内化于心
课间安全意识的培养需从日常习惯入手,学校可通过主题班会、安全演练、宣传海报等形式强化教育;学生则应主动学习安全知识,将“不安全行为”转化为“安全自觉”,看到同学追逐打闹时及时提醒,发现地面有积水或障碍物时主动告知老师,遇到危险时第一时间向成人求助,家长也应配合学校,在家中强调校园安全的重要性,形成家校共育的安全防护网。
课间安全行为规范对比表
| 安全行为 | 危险行为 | 潜在后果 |
|---|---|---|
| 靠右行走,不推挤 | 逆行、追逐打闹 | 踩踏、碰撞、摔倒 |
| 选择安静活动(阅读、散步) | 攀爬栏杆、翻越围墙 | 坠落、骨折、重伤 |
| 饭前便后洗手,不买“三无”食品 | 随地吐痰,食用过期食品 | 食物中毒、传染病传播 |
| 雨天缓步,穿防滑鞋 | 雨天奔跑,在积水处玩耍 | 滑倒、摔伤、触电 |
相关问答FAQs
问:课间同学间发生小摩擦时,如何避免冲突升级?
答:课间同学间因小事发生摩擦时,应保持冷静,控制情绪,避免言语挑衅或肢体冲突,可采用“三步法”解决:一是暂停争吵,各自冷静1-2分钟;二是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立场;三是主动沟通或请老师、班干部调解,若对方情绪激动,应立即远离并报告老师,防止矛盾激化引发打架斗殴等安全事故。
问:若在课间发现校园设施存在安全隐患(如栏杆松动、地面有坑),应该怎么做?
答:发现校园设施安全隐患时,学生应立即停止靠近危险区域,并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值班老师或学校后勤部门报告,报告时需说明具体位置(如“三楼楼梯东侧栏杆松动”“操场东侧地面有凹陷坑”),以便工作人员及时排查和修复,切勿自行尝试修理或忽视隐患,以免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