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心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团圆、喜庆与希望,节日期间的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无论是居家出行、燃放烟花,还是饮食娱乐,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意外,春节安全教育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生命财产的切实守护,其核心在于普及正确知识、纠正错误观念,让平安成为节日最珍贵的“年味”。

居家安全:细节关乎安危,错误认知埋隐患
春节期间,家庭活动频繁,用电、用气、用火量激增,居家安全是教育重点,但部分人存在“老经验更可靠”的错误认知,比如为保持室内温暖紧闭门窗,使用燃气时不开油烟机,认为“小隐患不影响大局”,燃气泄漏达到一定浓度遇明火会引发爆炸,密闭空间一氧化碳中毒风险骤增,正确的做法是:定期检查燃气管道和阀门,使用时保持通风,安装一氧化碳报警器;用电设备不超负荷运转,出门前关闭电源总开关;不在楼道堆放杂物,保持消防通道畅通。
儿童居家安全常被忽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注意”,放任其接触刀具、热水壶等危险物品,6岁以下儿童应避免单独使用厨房,打火机、药品需放在其无法触及的地方,窗户安装限位器,防止坠落事故。
出行安全:规则守护平安,“图方便”心态要不得
春节是出行高峰,自驾、返乡、旅游等场景中,“抢黄灯”“占用应急车道”“疲劳驾驶”等错误行为屡见不鲜,有人认为“节日车多,偶尔违规没关系”,但交通事故往往发生在一瞬间,数据显示,春节假期因超速、酒驾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比高达30%,正确的出行准则包括:出发前检查车况,不驾驶“带病”车辆;遵守交通规则,系好安全带,不酒驾、醉驾;长途驾驶每4小时休息一次,避免疲劳;乘坐正规交通工具,不搭乘超员车或无牌无证车辆。
雨雪天气出行时,还有人错误地认为“慢开就安全”,路面湿滑时更需保持车距,缓踩刹车,避免急打方向,行人过马路应走斑马线,不低头看手机,不翻越隔离栏。
消防安全:烟花虽美,危险需警惕
燃放烟花爆竹是春节传统,但“放烟花越热闹越好”“在禁放区偷偷放没关系”等错误观念,极易引发火灾,近年来,因燃放烟花导致的火灾、人员伤亡事件时有发生,消防安全教育需明确:遵守当地禁放规定,不购买、不燃放非法烟花爆竹;儿童燃放需有成人陪同,远离易燃易爆物;选择空旷地带,不对准建筑物、人群燃放;燃放后及时检查余火,确保彻底熄灭。
若遇到火灾,错误的自救方式可能加重危险,比如乘坐电梯逃生或贪恋财物返回火场,正确的做法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低姿沿疏散通道逃生;身上着火时,立即就地打滚压灭火苗;及时拨打119报警,说清火灾地点和火势情况。
饮食安全:舌尖上的健康,别让“传统”变“风险”
春节餐桌上,大鱼大肉、零食饮料琳琅满目,但“暴饮暴食没事”“隔夜菜热一热就能吃”等错误观念,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食物中毒,正确的饮食安全须知包括:荤素搭配,控制高油高糖食物摄入;生熟食物分开存放和加工,避免交叉污染;冰箱储存的食物不超过3天,彻底加热后再食用;不购买“三无”食品,不食用来源不明的野味。
儿童饮食需特别注意,坚果、果冻等易窒息食物应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食用,进食时不要逗笑或哭闹。
春节安全教育常见误区与正确做法对比
| 常见错误认知 | 正确做法 |
|---|---|
| “紧闭门窗保暖,不用开窗通风” | 燃气使用时开窗通风,每天至少通风2次,每次30分钟 |
| “酒后少喝点开车没关系” | 饮后驾车违法,任何酒精含量都会影响判断力,应代驾或打车 |
| “烟花放完就没事,不用管余烬” | 燃放后检查周围环境,确认无余火后再离开 |
| “隔夜菜只要没馊就能吃” | 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可能升高,绿叶蔬菜尽量不隔夜,彻底加热 |
相关问答FAQs
问:春节期间孩子独自在家,家长应该如何做好安全教育?
答:家长应提前告知孩子独自在家的注意事项:不给陌生人开门,遇到紧急情况拨打110或父母电话;不触摸电源插座、燃气开关,不使用明火;锁好门窗,不攀爬阳台或窗户;若发现火灾、燃气泄漏等,立即撤离到安全地带并求助,可在家中显眼位置张贴紧急联系电话,让孩子熟悉逃生路线。
问:燃放烟花爆竹时,如果不慎引发小火灾,应该如何正确处理?
答:若火势较小且可控,应迅速用灭火器、自来水或湿棉被覆盖灭火;若火势蔓延无法控制,立即撤离到安全区域,拨打119报警,切勿贪恋财物返回火场,在森林、草原等禁放区域,即使发现他人违规燃放也应及时劝阻或举报,避免引发大面积火灾。
春节安全教育不是束缚节日自由的“紧箍咒”,而是守护团圆幸福的“安全网”,只有每个人都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纠正错误习惯,掌握正确知识,才能真正度过一个平安、祥和的新春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