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心血管病防治宣传,这些常识你真的get到了吗?

心血管病防治宣传小常识

心血管病防治宣传小常识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脑卒中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不良生活方式、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管理,大部分心血管疾病可以有效避免或延缓,以下从日常预防、危险因素控制、定期检查及急救知识等方面,为大家提供实用的心血管病防治小常识。

日常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的核心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石,以下几点建议值得每个人践行:

  1. 合理膳食,减少“三高”摄入

    • 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内(约一啤酒瓶盖),减少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压。
    • 低脂低糖:减少动物脂肪、反式脂肪(如油炸食品、植脂末)和添加糖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全谷物、蔬菜、水果)的摄入。
    • 优质蛋白:选择鱼类、豆类、瘦肉等低脂蛋白来源,每周至少吃2次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
  2. 规律运动,增强心肺功能

    •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绳)。
    • 避免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3. 戒烟限酒,远离心血管危害

    •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戒烟是降低心血管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 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约750毫升啤酒),女性不超过15克,最好不饮酒。
  4. 管理体重,避免肥胖

    • 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
    • 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结合,逐步减重,避免快速减肥导致的心血管负担。

危险因素控制:精准干预,降低风险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往往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及时发现并控制这些因素至关重要。

主要危险因素及控制目标

危险因素 正常范围 需干预的情况
血压(mmHg) <120/80 ≥140/90(或目标值根据个体情况调整)
空腹血糖(mmol/L) <6.1 ≥7.0(或糖化血红蛋白≥6.5%)
总胆固醇(mmol/L) <5.2 ≥5.2(LDL-C<3.4)
体重指数(kg/m²) 5-23.9 ≥24

针对性措施

  • 高血压患者:遵医嘱服药,定期监测血压,避免擅自停药或减量。
  •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同时关注血压和血脂,综合管理多重危险因素。
  • 高血脂患者:通过饮食、运动控制无效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他汀类药物。

定期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心血管疾病早期常无明显症状,定期体检可帮助发现潜在问题,建议以下人群定期进行心血管专项检查:

  • 40岁以上男性、绝经后女性;
  • 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家族史者;
  • 长期吸烟、肥胖、缺乏运动者。

必查项目

  • 血压、血糖、血脂;
  • 心电图、心脏超声(必要时);
  • 颈动脉超声、下肢血管检查(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急救知识:关键时刻能救命

突发心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时,快速正确的急救措施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1. 心肌梗死典型症状

    • 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手臂、颈部,伴冷汗、恶心、呼吸困难。
    • 急救步骤
      1. 立即拨打120,说明疑似心肌梗死;
      2. 患者保持平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禁忌时);
      3. 避免随意活动,等待救援。
  2. 脑卒中“FAST”识别法

    • F(Face):面部是否对称,口角是否歪斜;
    • A(Arms):双手是否能平举,有无单侧无力;
    • S(Speech):言语是否清晰,有无表达困难;
    • T(Time):出现上述症状,立即拨打120,黄金救治时间为4.5小时内。

相关问答FAQs

Q1:没有症状是否需要关注心血管健康?
A:是的,许多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在早期无明显症状,但会持续损害血管,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的关键,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即使无症状也需监测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

Q2:运动时突然感到胸闷、胸痛,应该怎么办?
A:立即停止运动,保持镇静,坐下或平卧休息,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需立即拨打120,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如有医嘱),避免自行驾车或步行就医。

通过科学预防、规范管理和及时干预,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守护心脏健康,从今天开始,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为心血管“减负”,让生命更有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