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育措施

挑战与变革

全球教育系统面临的冲击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对各国教育系统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统计数据显示,疫情高峰期全球有超过190个国家实施了全国性或局部性的学校关闭措施,影响了约16亿学生,占全球学生总数的90%以上。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育,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育措施

以中国为例,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后,教育部迅速做出反应,根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2月17日,全国各级各类学校53万所、在校生2.8亿人、专任教师1732万人中,有超过2.7亿学生无法正常返校上课,这一数字占全国学生总数的96%以上。

疫情期间的教育数据统计

在线教育爆发式增长:疫情期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3.42亿,较2020年3月(疫情初期)增长1.09亿,增幅达46.8%,基础教育(中小学)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63亿,较2020年3月增长51.8%;高等教育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1.18亿,增长43.2%。

数字教育资源建设:疫情期间,中国教育部迅速组织建设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提供从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的学习资源,根据教育部2020年4月发布的数据,该平台上线仅两个月,累计访问量就达到20亿次,最高峰时有5000万学生同时在线学习,教育部还协调了包括中国教育电视台在内的多家媒体机构,通过电视卫星向网络覆盖薄弱地区传输课程资源,覆盖了1.8亿农村和偏远地区学生。

教师培训与适应: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0年5月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前仅有10.4%的教师经常使用在线教学平台,而疫情期间这一比例激增至96.5%,调查覆盖的31个省(区、市)的14.4万教师中,85.3%表示在疫情期间接受了在线教学培训,平均每位教师参加3.2次培训。

地区性疫情与教育应对案例

以北京市为例,2020年6月新发地市场聚集性疫情暴发期间,北京市教育系统迅速调整防控措施,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和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数据:

  • 病例数据:2020年6月11日至7月2日,北京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35例,其中学生病例12例(占3.58%),教师病例5例(占1.49%),这波疫情导致北京市中小学原定6月15日的返校计划被迫推迟,超过140万中小学生继续居家学习。

  • 防控措施:北京市教委在此期间紧急部署,要求所有学校实行"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共排查师生员工及共同居住者健康情况超过500万人次,为保障高考顺利进行,北京市设立了17个备用考点和132个备用考场,配备防疫物资包括口罩50万只、消毒液2万升、防护服5000套等。

  • 心理干预:针对疫情期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北京市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累计接听咨询电话1.2万余次,其中学生及家长咨询占比达到67%,同期,北京市还组织了300名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线上心理辅导,覆盖学生超过80万人次。

国际比较视角下的教育应对

世界银行2021年发布的《新冠肺炎与教育》报告显示,全球范围内疫情期间教育中断造成的学习损失平均相当于0.6年的学校教育,具体到不同地区:

  • 欧洲: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春季欧盟成员国平均学校关闭时间为12周,其中意大利最长达到26周,欧盟委员会紧急拨款1.5亿欧元支持成员国开展远程教育,覆盖学生超过4000万。

  • 美国:根据美国教育部的统计,2020-2021学年,美国公立学校平均每个学生损失了约5-9个月的学习进度,全美有93%的家庭参与了某种形式的远程学习,但低收入家庭学生中只有60%能够定期参与在线课程。

  • 印度: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报告指出,印度在2020年3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学校关闭时间长达69周,影响2.47亿中小学生,仅有24%的印度家庭能够接入互联网进行在线学习,农村地区这一比例更低至4%。

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加剧

疫情不仅影响了教育的形式,更暴露并加剧了教育不平等问题,多项研究数据显示:

数字鸿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0年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在其成员国中,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中只有65%能够使用电脑进行学习,而高收入家庭这一比例达到95%,在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更为显著,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仅有10%的家庭拥有电脑,能够稳定接入互联网的家庭不足20%。

学习效果差异:麦肯锡公司2021年3月发布的全球教育评估报告估计,疫情期间美国高收入学区学生的学习进度基本保持正常,而低收入学区学生的学习进度平均滞后了7个月,类似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国家,英国教育捐赠基金会(EEF)的研究发现,英国弱势家庭学生与非弱势家庭学生的学业差距在疫情期间扩大了46%。

特殊教育需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特别关注到残疾儿童在疫情期间面临的教育困境,全球约有2.4亿残疾儿童,其中超过50%在疫情前就已经失学,疫情期间,这部分儿童获得适当教育支持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在东南亚地区,仅有5%的盲校和聋校能够提供有效的远程教学方案。

教育创新的机遇与未来

尽管疫情带来了巨大挑战,但也推动了教育领域的创新与变革:

混合式学习模式:根据全球教育监测报告数据,疫情后全球有78%的国家表示将长期保留某种形式的在线教育,中国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发展",计划到202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

教师专业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21年调查显示,其成员国中90%的教师表示疫情期间提升了数字教学能力,65%的教师希望未来继续使用在线教学工具,中国教师研修网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教师参与在线培训的人次达到1.2亿,是2019年的3倍。

教育评价改革:疫情期间,许多国家尝试了新的评价方式,英国取消了2020年和2021年的GCSE和A-Level考试,改为教师评估,中国也在部分地区试点"综合素质评价",将学生疫情期间的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根据中国教育学会的调查,83%的教师认为这种多元评价方式更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育实践为全球教育系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大量数据表明,教育系统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既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也暴露出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未来教育的重建不仅需要弥补学习损失,更需要从根本上思考如何构建更加公平、灵活和抗风险的教育体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所言:"疫情后的教育不应只是恢复原状,而应该重新构想一个更加包容、公平和高质量的教育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