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量庞大,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曾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难点,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河南省立足省情,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义务教育扶贫政策,通过“保学、控辍、提质、扶智”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保障水平,为全省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精准资助,确保“一个不少”入学
河南省建立了覆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重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资助标准逐年提高,2025年寄宿生生均补助标准达到小学1000元/年、初中1250元/年,非寄宿生补助标准分别按50%比例落实,通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实现精准识别,确保资助资金“应享尽享、不漏一人”,2025年以来,全省累计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超800万人次,投入资金超60亿元,从经济根源上解决了贫困学生“上不起学”的问题。
控辍保学,筑牢义务教育底线
针对贫困地区学生辍学风险,河南省严格落实“七长责任制”(县长、教育局长、乡长、村长、校长、家长、师长),建立“县—乡—校—班”四级联控联保机制,通过定期学籍比对、入户排查、动态监测,重点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学困生等群体开展“一对一”帮扶,对因贫辍学学生,及时落实资助政策;因厌学辍学者,由学校联合心理教师、社区工作者进行劝返;因残疾无法入学者,通过“送教上门”保障受教育权利,截至2025年底,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1%,贫困县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95%以上,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动态清零”目标。
资源倾斜,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河南省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2025—2025年累计投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资金超300亿元,重点改善贫困县学校办学条件,通过“全面改薄”、农村义务教育校舍长效机制等项目,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5000余所,实现“20条底线”要求达标全覆盖,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显著缩小,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为贫困地区学校配备智慧黑板、在线课堂设备,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让贫困学生“在家门口上好学”。
教师提质,夯实教育振兴根基
为解决贫困地区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问题,河南省实施“特岗计划”“银龄讲学计划”“城乡教师交流轮岗”等项目,2025年以来累计为贫困县招聘特岗教师超10万名,引进退休教师支教2000余人,提高贫困地区教师工资待遇,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乡镇工作补贴,确保县域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加强教师培训,每年培训贫困地区校长、教师10万人次,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注入优质师资力量。
河南省义务教育扶贫政策核心措施一览表
| 政策领域 | 核心措施 | 实施成效 |
|--------------|--------------|--------------|
| 资助保障 | “两免一补”、精准资助系统 | 累计资助800万人次,投入60亿元 |
| 控辍保学 | “七长责任制”、动态监测、送教上门 |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6.1% |
| 办学条件 | 薄弱学校改造、智慧教育覆盖 | 新建改扩建学校5000余所 |
| 教师队伍 | 特岗计划、待遇提升、专业培训 | 招聘特岗教师10万名,培训10万人次 |
FAQs
问:河南省义务教育扶贫政策如何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
答:河南省建立了“特教+普教+送教”的融合教育体系,对具备学习能力的残疾儿童,优先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对重度残疾儿童,由所在学校组织实施“送教上门”,每周至少提供1次上门教育服务,并纳入学籍管理,提高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保障特殊教育学校办学需求。
问:贫困地区学生如何享受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
答:河南省通过“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贫困地区学校可通过教育专网与城市名校对接,实时参与名师授课、教研活动;实施“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城市优质学校与贫困县学校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通过教师互派、课程共建、学生交流等方式,提升贫困地区教育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