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的全球健康挑战与管理策略
肥胖症是一种以体内脂肪过度堆积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通常通过身体质量指数(BMI)进行判断,即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当BMI≥30 kg/m²时,即可被定义为肥胖症,近年来,肥胖症的全球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威胁公共健康的重要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截至2025年,全球超过19亿成年人超重,其中超过6.5亿人患有肥胖症,这一趋势不仅在高收入国家显著,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也日益严峻,主要与饮食结构西化、体力活动减少及城市化进程加快密切相关。

肥胖症的成因与风险因素
肥胖症的发生是遗传、环境、行为及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的基础代谢率和脂肪储存能力,但环境因素更为关键,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的饮食模式,以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主要的驱动因素,睡眠不足、压力过大、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及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
肥胖症不仅是美观问题,更是多种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肥胖症患者患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中风、某些癌症(如乳腺癌、结直肠癌)以及骨关节疾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肥胖还可能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焦虑和自卑感,进一步影响生活质量。
肥胖症的诊断与评估
诊断肥胖症需结合BMI、腰围及体脂率等指标,BMI是最常用的筛查工具,但无法区分脂肪和肌肉的分布,腰围则反映腹部脂肪堆积情况,男性≥90 cm、女性≥85 cm提示中心性肥胖,与代谢风险密切相关,体脂率可通过生物电阻抗法或DEXA(双能X线吸收法)精确测量,男性体脂率≥25%、女性≥30%可判定为肥胖。
医生还需评估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如血糖、血脂、肝功能及心血管功能等,对于病态肥胖(BMI≥40 kg/m²)或伴有严重合并症患者,可能需进行多学科团队评估,包括内分泌科、营养科及心理科专家。
肥胖症的管理与治疗
肥胖症的治疗需遵循“综合干预、长期管理”的原则,目标为减轻体重的5%-10%,以改善代谢指标并降低并发症风险。
-
生活方式干预:
- 饮食调整:采用低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模式,控制总热量摄入(每日减少500-1000 kcal),避免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
- 运动疗法: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结合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以增加肌肉量并提高基础代谢率。
- 行为矫正:通过记录饮食日记、设定短期目标、避免情绪化进食等方式,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
药物治疗:
对于BMI≥27 kg/m²且伴有合并症,或BMI≥30 kg/m²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减重药物,如奥利司他(抑制脂肪吸收)、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抑制食欲)等,需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适。 -
手术治疗:
对于BMI≥40 kg/m²或BMI≥35 kg/m²且合并严重疾病的患者,代谢手术(如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是有效的选择,手术可显著减轻体重(约50%-70%),并改善或缓解2型糖尿病等并发症。
以下为肥胖症治疗方法的比较:
| 治疗方法 | 适用人群 | 预期减重效果 | 优点 | 局限性 |
|---|---|---|---|---|
| 生活方式干预 | 所有肥胖症患者 | 5%-10% | 无创、健康益处多 | 效果较慢,需长期坚持 |
| 药物治疗 | BMI≥27+合并症或BMI≥30 | 5%-15% | 无创、可辅助生活方式干预 | 需长期使用,可能有副作用 |
| 代谢手术 | BMI≥40或BMI≥35+严重合并症 | 50%-70% | 效果显著、缓解并发症 | 创伤性、需终身营养监测 |
预防与公共卫生策略
预防肥胖症需从个体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个体应保持健康饮食规律,每日进行30分钟以上身体活动,并定期监测体重,社会层面,政府可通过政策干预(如征收糖税、限制食品广告)、建设公共运动设施、推广健康饮食知识等方式,创造支持性环境,学校和工作场所也应提供健康餐饮选项,并鼓励员工参与体育活动。
相关问答(FAQs)
肥胖症是否完全由不良生活习惯导致?
并非完全如此,肥胖症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不良饮食和缺乏运动是主要诱因,但遗传背景可能影响个体的代谢率和脂肪储存能力,某些基因变异(如FTO基因)会显著增加肥胖风险,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综合征)、药物副作用及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肥胖症的管理需结合个体情况,不能简单归因于生活习惯。
减重手术后体重会反弹吗?
代谢手术的长期效果较好,但仍存在体重反弹的可能,研究表明,约20%-30%的患者在术后5年内可能出现体重回升,主要原因包括术后未坚持饮食控制、缺乏运动或心理依赖性进食,为减少反弹风险,患者需术后定期随访,遵循营养师建议的饮食计划,并保持规律运动,心理支持和行为干预对维持减重效果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