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教育部对小学生政策有何新变化?

教育部对小学生政策近年来持续优化,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在课程改革、减负增效、体质健康、教育公平等多个维度推出系列举措,旨在构建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以下从核心领域展开具体阐述。

教育部对小学生政策

课程改革:强化核心素养,构建五育并举体系

教育部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5年版)》为纲领,推动小学课程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在课程设置上,明确要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同时增设跨学科主题学习,如“科学+劳动”“语文+艺术”等融合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语文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古诗文背诵推荐数量增至135篇;数学课程强化实践环节,要求每学期至少开展2次户外测量、数据调查等活动;科学课程提前至一年级开设,并新增“人工智能启蒙”模块。

德育方面,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推动“课程思政”全覆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科教学,同时规范少先队活动课,确保每周1课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明确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每周3课时,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并掌握1-2项运动技能,美育与劳动教育同样被纳入必修课程,小学劳动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10%,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如种植养护、手工制作、社区服务等。

减负增效:严控作业与考试,规范校外培训

为缓解小学生学业负担,教育部连续出台《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等文件,构建“校内减负+校外治理”双机制。

作业管理方面,明确“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鼓励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如实践类作业(观察日记、科学实验)、跨学科作业(“节气与农事”主题探究)等。

考试管理方面,规定小学一、二年级不进行纸笔考试,其他年级由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期末考试,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区域性统考、联考,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以等级形式呈现(如A、B、C、D四级),并作为教学改进依据,而非升学依据。

校外培训治理方面,通过“营转非”(培训机构登记为非营利性)、限制培训时间(节假日、寒暑假不得组织学科类培训)、限价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等措施,全面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同时规范线上培训,要求备案审查、保护视力(每课时不超过30分钟,间隔不少于10分钟)。

体质健康与近视防控:筑牢成长基础

针对小学生体质健康下滑、近视率攀升问题,教育部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之“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升计划”。

体质健康要求小学开齐开足体育课,每天大课间活动不少于30分钟,保证学生每天校内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累计1小时,建立“一生一档”体质健康档案,每年开展一次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肥胖、近视等体质异常学生,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如“运动处方”“营养指导”。

近视防控方面,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减少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确保教室采光照明达标(课桌面照度不低于300lux),每月调整学生座位;限制电子产品使用,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书面作业中电子屏幕作业时间累计不超过15分钟;每天组织2次眼保健操,每学期开展2次视力筛查,对近视学生进行分类管理。

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保障适龄儿童受教育权

教育部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城乡一体化发展”等举措,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保障每个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好学”。

招生入学方面,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免试就近入学”,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严禁掐尖招生、组织任何形式的考试选拔,保障随迁子女入学,坚持以“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原则,简化入学流程,实行“一站式”服务。

特殊群体教育方面,落实“一人一案”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对重度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服务;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建立“留守儿童之家”,配备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家访;加大对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给予生活补助。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推进“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交流轮岗,每年县域内教师交流比例不低于符合条件教师总数的10%;加强乡村教师支持,对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助、住房保障,并在职称评聘上倾斜。

信息化与安全:构建现代化育人环境

教育部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全国99.8%的小学接入互联网,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5.5%,建成“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供覆盖各学科的优质资源,支持农村地区共享优质课程。

安全管理方面,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工作规范(试行)》,要求校园封闭式管理、一键式紧急报警装置和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重点强化交通安全、防溺水、防性侵、防欺凌等教育;建立校园食品安全校长负责制,落实“明厨亮灶”,确保学生饮食安全。

表:教育部小学生政策核心要点概览

领域 核心政策 具体措施
课程改革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5年版)》 增设跨学科课程,加强传统文化,科学提前至一年级,劳动教育必修10%课时
减负增效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严控作业时间(≤60分钟),严禁考试排名,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
体质健康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 每天校内运动1小时,体质测试“一生一档”,视力筛查每学期2次
教育公平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 免试就近入学,随迁子女“两为主”,残疾儿童“一人一案”
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 8%小学接入互联网,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覆盖

相关问答FAQs

Q1:教育部如何确保“双减”政策在小学阶段落地见效?
A:教育部通过“三抓”保障政策落地:一是抓制度设计,出台作业管理、考试规范等10余个配套文件,明确“时间红线”“行为底线”;二是抓督导检查,建立“双减”专项督导机制,每学期开展全国督查,对违规行为通报曝光;三是抓质量提升,推动学校优化课后服务,目前全国小学课后服务覆盖率已达100%,服务内容包含作业辅导、科普、文体活动等,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Q2: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教育部有哪些支持措施?
A:教育部构建“预防、干预、保障”三位一体心理支持体系: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小学每两周不少于1课时;二是建立学校心理辅导室,要求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师生比不低于1:800),对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三是开通心理援助热线(如“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介入、专业疏导;四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通过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引导家长关注孩子情绪状态,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