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长生心房颤动的常识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中国工程院院士马长生教授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深耕多年,尤其在房颤的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围绕房颤的病因、症状、危害、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核心内容,为大家提供科学、实用的房颤常识。

房颤的病因与高危因素
房颤的发病机制复杂,多种因素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马长生教授指出,房颤的高危因素包括:
- 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65岁以上人群尤为常见。
- 基础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是房颤的主要诱因。
-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可能增加房颤风险。
-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基因变异可能影响心肌电生理功能。
房颤的典型症状与识别
房颤的临床表现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常见症状包括:
- 心悸:感觉心跳快、乱或“漏跳”。
- 乏力:活动耐力下降,轻微活动即感疲劳。
- 头晕或晕厥:心室率过快或过慢导致脑供血不足。
- 呼吸困难:严重时可出现肺水肿或心力衰竭表现。
马长生教授强调,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突发心悸伴头晕、胸闷,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明确诊断。
房颤的危害与并发症
房颤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脑卒中(中风),由于心房收缩功能丧失,血液易在心房内淤滞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随血流进入脑部,导致缺血性脑卒中,房颤还可能引发:
- 心力衰竭:长期心动过速可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功能减退。
- 认知功能障碍:慢性脑供血不足可能增加痴呆风险。
- 其他器官栓塞:如肾动脉、肠系膜动脉栓塞等。
数据显示,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是正常人的3-5倍,且致残率、致死率更高。
房颤的诊断方法
房颤的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
- 心电图:房颤诊断的金标准,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
- 动态心电图(Holter):适用于阵发性房颤的捕捉。
- 超声心动图:评估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耳内血栓情况。
- 其他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血生化等,明确潜在病因。
房颤的防治策略
马长生教授提出,房颤防治需遵循“综合管理、个体化治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措施:
病因治疗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规律作息。
心率与节律控制
- 心率控制:通过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减慢心室率,缓解症状。
- 节律控制: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或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适用于症状明显或年轻患者。
抗凝治疗
预防血栓栓塞是房颤管理的核心,根据CHA₂DS₂-VASc评分评估卒中风险,高危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 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需监测INR值)、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
- 左心耳封堵术:不适合长期抗凝的患者可考虑。
非药物治疗
- 导管消融术:通过射频或冷冻破坏异常病灶,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 symptomatic 房颤患者。
- 外科手术:如迷宫手术,多合并其他心脏手术时进行。
房颤患者的日常管理
- 定期随访:监测心率、心律及药物不良反应。
- 避免诱因:减少咖啡因摄入、控制情绪激动、预防感染。
- 自我监测:学会测量脉搏,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房颤防治的误区
- 误区1:“房颤没症状就不用治。”
真相:无症状房颤仍可能引发卒中,需积极抗凝。 - 误区2:“抗凝药会出血,不敢用。”
真相:新型抗凝药安全性较高,医生会根据出血风险调整方案。
房颤防治的未来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房颤的早期筛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及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患者预后,马长生教授呼吁,公众应提高对房颤的认知,早发现、早干预,降低卒中风险。
相关问答FAQs
Q1:房颤一定会导致中风吗?
A1: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会中风,但房颤显著增加中风风险,是否需要抗凝治疗取决于CHA₂DS₂-VASc评分(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评分≥2分的男性或≥3分的女性通常需长期抗凝。
Q2:房颤患者可以运动吗?
A2:病情稳定的房颤患者可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等,以增强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竞技性运动,尤其合并心力衰竭或未控制的高血压时,具体运动方案应咨询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