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安全教育是幼儿园中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的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对电的危险性认知不足,容易因触摸电器、玩弄插座等行为引发触电事故,通过生动有趣、科学系统的教育活动,帮助中班幼儿建立安全用电意识,掌握基本防护技能,对保障幼儿生命安全、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班幼儿用电安全教育的核心目标
中班幼儿(4-5岁)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因此用电安全教育需围绕“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目标展开:
- 认知目标:引导幼儿认识常见电器(如台灯、冰箱、微波炉等)和电源设备(插座、插线板),了解电的基本作用(发光、发热、驱动电器)及危险性(触电会导致受伤甚至死亡)。
-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电的敬畏之心,树立“不随意触碰电源设备”的安全意识,激发自我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 行为目标:教会幼儿掌握简单的用电安全行为准则,如不触摸插座、不拉扯电线、发现危险及时告知成人等,形成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中班幼儿用电安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情境化教学:在生活场景中渗透安全知识
将用电安全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情境,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危险。
- “电器宝宝找朋友”游戏:准备玩具电器模型(不带电)和插座模型,让幼儿扮演“小检查员”,给“安全使用”的电器模型贴星星(如台灯放在桌上、插头插紧),给“危险行为”的模型贴警示标志(如湿手摸插头、把东西插入插座)。
- 家庭用电安全小剧场:通过图片、动画或情景表演,展示“妈妈在厨房做饭时,宝宝能否独自去碰微波炉?”“看到地上有垂落的电线,应该怎么办?”等生活场景,引导幼儿讨论正确做法。
(二)直观化教学:借助多感官体验强化认知
中班幼儿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易理解,可充分利用教具、实验和多媒体资源:
- 安全标识认知:展示“小心触电”“禁止触摸”等安全标识,通过儿歌(“红三角,黄边框,电的符号里面藏,看到它要远离,安全记心上”)帮助幼儿记忆标识含义。
- 模拟实验演示:在教师严格把控下,用干电池、小灯泡等安全材料演示“电的流动”,对比“导体(如铁勺)”和“绝缘体(如塑料尺)”导电的不同,让幼儿直观理解“不能用手或金属物品接触电源”。
- 动画视频引导:选择适合幼儿的用电安全动画(如《电宝宝的危险》),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对话,让幼儿在观看中学习“不玩插座”“不拉电线”等安全规则。
(三)游戏化教学:在互动中巩固安全行为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将用电安全知识融入游戏,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
- “安全用电小卫士”角色扮演:设置“家庭”“幼儿园”“超市”等场景,让幼儿扮演“小卫士”,用情景剧表演“如何提醒同伴安全用电”,如“小明,插座有电,我们不能把手指伸进去!”
- 拼图与配对游戏:将“安全行为图片”(如成人更换灯泡、幼儿远离插座)与“危险行为图片”(如幼儿玩插头、湿手碰电器)制作成拼图,让幼儿分组分类,在操作中辨别行为的对错。
- 儿歌与手指谣:创编朗朗上口的儿歌,如“插座有洞会咬人,小手不要伸进去;电器使用大人陪,安全用电要牢记”,配合手指动作,让幼儿在传唱中强化记忆。
中班幼儿用电安全教育的家园共育
幼儿园教育需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形成安全教育的合力。
- 发放《家庭用电安全指南》:向家长普及中班幼儿用电安全要点,如“教育幼儿不随意触碰家中插座,为插座安装安全保护盖”“不让幼儿独自使用电器,特别是加热类电器”等。
- 亲子安全任务:设计“家庭用电安全小检查”亲子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寻找家中的用电安全隐患(如破损的电线、暴露的插座),并共同制作“安全用电提示卡”贴在相应位置。
- 家长课堂:通过线上讲座或线下分享会,邀请安全专家讲解幼儿触电事故的案例与预防措施,提升家长的安全监护意识。
中班幼儿用电安全教育的注意事项
- 避免过度恐吓:在强调电的危险性时,需用幼儿能理解的语言(如“电像会咬人的小怪兽,会让我们很疼”),避免使用“触电会死”等极端表述,防止幼儿产生恐惧心理。
- 注重行为示范:教师和家长需以身作则,展示正确的用电行为(如插拔插头时握住插头而非电线、湿手不碰电器),为幼儿树立良好榜样。
- 定期强化教育:幼儿的记忆易消退,需通过每周安全课、每月安全主题日等形式,反复巩固用电安全知识,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安全行为。
中班幼儿用电安全教育活动设计示例
以下为“不玩插座,远离危险”主题活动的简要流程:
| 环节 | 内容设计 | 目标 |
|---|---|---|
| 导入 | 播放动画《小明的插座历险记》:小明因好奇将手指插入插座,被“电宝宝”电到手指红肿,哭着找妈妈。 | 通过故事引发幼儿对插座危险的初步认知 |
| 展开与讨论 | 展示插座实物模型,提问:“插座有什么?为什么不能碰?” 组织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不能碰?”(如垂落的电线、正在充电的插线板) |
引导幼儿认识插座结构,说出不能触碰的原因 |
| 游戏巩固 | “安全标识贴贴乐”:提供插座、电器等图片和“小心触电”标识,让幼儿为危险物品贴上标识。 | 巩固对危险物品的识别能力 |
| 总结与延伸 |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插座有电我不碰,小手远离保平安;电器使用请大人,安全成长每一天。” 布置家庭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家中的插座,制作“安全提示卡”。 |
强化安全行为,促进家园共育 |
相关问答FAQs
问:中班幼儿总是对插座充满好奇,反复教育效果不佳,怎么办?
答:幼儿的好奇心是天性,单纯禁止可能适得其反,可采用“替代满足法”:为幼儿提供安全的插座玩具(如带声光效果的插座模型),让他们在游戏中模拟“插插头”的过程,同时明确告知“真实插座和玩具插座不同,真实插座会‘咬人’,只有大人才能碰”,在插座上加装安全保护盖,从物理层面减少幼儿接触危险的机会,并结合情景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在互动中内化“不触碰插座”的安全规则。
问: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渗透用电安全教育,而非刻意“说教”?
答:将教育融入生活细节是关键。
- 利用生活契机:看到电器维修时,告诉幼儿“师傅在修电,我们离远一点,电正在‘休息’,不能打扰它”;使用吹风机时,让幼儿观察“妈妈插插头时手是干的,用完后会拔掉插头”。
- 借助绘本故事:选择《电从哪里来》《危险的插座》等绘本,通过亲子共读,让幼儿在故事中理解安全知识。
- 发挥同伴影响:当某位幼儿主动远离插座或提醒同伴时,及时给予表扬,树立“安全小榜样”,激发其他幼儿的模仿行为,通过自然、持续的生活渗透,让安全意识成为幼儿的自觉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