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作为首都核心功能区和教育强区,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通过一系列创新政策举措,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好上学”“上好学”的美好期盼,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及实施成效三个方面,系统梳理朝阳区教育政策的实践路径。

政策背景:回应区域发展需求,锚定教育改革方向
朝阳区作为北京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区之一,教育资源总量庞大但分布不均,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三孩”政策放开,学位供给、教育质量、资源配置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朝阳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聚焦“公平”与“质量”两大核心,近年来先后出台《朝阳区“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关于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构建起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及终身教育的政策体系,旨在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痛点,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核心举措:多维度发力,构建高质量教育生态
学前教育:扩容提质,破解“入园难”“入园贵”
针对学前教育资源不足问题,朝阳区通过“新建改扩建+小区配套移交+普惠性民办园扶持”三措并举,大幅增加学位供给,2025-2025年,累计新增幼儿园学位1.2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5%以上,实施“幼儿园质量提升计划”,通过教师专项培训、课程改革、等级评估等方式,推动幼儿园从“有园上”向“上好园”转变,在双井、望京等人口密集区域,试点“社区嵌入式幼儿园”,提供延时托管服务,解决家长后顾之忧。
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学区化治理,促进优质均衡
为缩小校际差距,朝阳区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目前全区已组建127个教育集团,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90%以上,通过“名校+弱校”“名校+新校”模式,实现课程、师资、管理等资源共享,朝阳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人朝分教育集团等通过“教师轮岗”“课程共建”,让薄弱校快速提升教学质量。
推行“学区制治理改革”,将全区划分为17个学区,建立“学区委员会+教育集群”协同机制,统筹学区内教育资源,推动“就近入学”政策落地,2025年,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比例达98%,优质校与普通校师资轮岗比例不低于20%,有效缓解了“择校焦虑”。
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多元育人
朝阳区聚焦高中阶段多样化特色发展,支持学校打造科技、艺术、体育等特色品牌,八十中学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陈经纶中学的“艺术素养课程体系”,通过高校合作、实验室建设、竞赛辅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普职融通”改革,在部分职业高中试点“综合高中班”,为学生提供多元升学路径,2025年,朝阳区高考一本率达65%,较2025年提升12个百分点,职业教育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
教育数字化转型:智慧赋能,提升教学效率
朝阳区以“智慧朝阳教育”建设为抓手,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全区中小学实现“千兆宽带进校、百兆到班”,建成“朝阳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整合优质课程资源1.2万节,惠及师生20万人次,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平台”保障了“停课不停学”,而常态化使用的“AI作业批改系统”“虚拟实验室”等,则大幅提升了教学精准度和互动性。
教师队伍建设:强化保障,激发活力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朝阳区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每年投入5000万元用于教师培训,培养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00人,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区管校聘”改革,推动教师在集团内、学区内合理流动,2025年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乡村教师补贴提高至每月1500元,有效稳定了教师队伍。
实施成效:公平与质量双提升,群众满意度持续增强
经过多年实践,朝阳区教育政策成效显著:教育资源布局更趋均衡,新增优质学位3万个,新增市级示范校15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2025年中考平均分较2025年提高8分,家长对教育满意度达92%;教育服务能力增强,特殊教育、随迁子女教育保障机制不断完善,随迁子女在公办校就读比例达98%。
相关问答FAQs
问:朝阳区如何保障新建小区的学位供给?
答:朝阳区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的“三同步”政策,要求新建小区按不低于千人400座的标准配建幼儿园,千人800座的标准配建小学,建立“学位预警机制”,对人口密集区域提前启动学校改扩建,确保学位供给与人口增长匹配,2025年,通过新建学校、小区配套移交等方式,新增义务教育学位8000个,有效满足新增入学需求。
问:非京籍子女在朝阳区入学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答:根据朝阳区非京籍子女入学政策,需同时满足“五证”条件:在京实际住所居住证明、在京务工就业证明、全家户口簿、北京市居住证、户籍所在地街道办事处或乡镇政府出具的在当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具体材料审核由区教委联合多部门进行,确保政策公平执行,2025年,朝阳区非京籍子女入学率达100%,全部安排在公办学校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民办学校就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