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国防安全教育现状如何?效果怎样?

国防安全教育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素养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国防安全教育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推进格局,通过制度保障、教育创新、实践强化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防安全教育情况

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教育基础不断夯实

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国防安全教育,先后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关于加强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的意见》等法律法规,明确国防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责任主体,各级政府将国防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公务员培训和社会宣传体系,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教育部要求大中小学开设国防教育课程,将军事训练纳入必修学分;退役军人事务部推动“老兵宣讲团”进校园、进社区,发挥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教育形式创新多样,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国防安全教育突破传统课堂模式,向数字化、场景化、互动化方向发展,线上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国家国防教育网”“学习强国”国防教育专栏等累计访问量超10亿次,短视频、动漫、H5等新媒体产品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线下实践活动丰富多彩,各地依托军营开放日、国防教育基地、烈士陵园等开展“沉浸式”教育,2025年全国共举办国防主题展览2.3万场、知识竞赛1.8万次,覆盖群众超5000万人次,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教育:青少年通过军训、国防夏(冬)令营培养爱国情怀;公务员将国防教育纳入培训考核;企业员工结合安全生产开展国防安全技能培训。

重点领域精准施策,教育实效显著提升

聚焦关键群体和薄弱环节,国防安全教育精准发力,在高校,设立国防教育必修课,组建学生军训教官队伍,2025年全国高校学生参训率达98%;在社区,通过“国防教育大讲堂”“邻里国防论坛”等形式,推动安全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在边疆民族地区,结合戍边英雄事迹开展教育,强化国家认同和边防意识,数据显示,我国公民国防知识知晓率较2012年提升42%,95%以上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国防安全贡献力量”。

存在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国防安全教育取得长足进步,但仍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群体参与度不高、教育内容与时代需求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农村、偏远地区教育投入;创新教育内容,将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新领域知识纳入国防教育体系;完善评估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技能测试等方式动态监测教育效果。

国防安全教育覆盖情况表
| 教育对象 | 主要形式 | 参与率(2025年) |
|----------------|------------------------------|------------------|
| 青少年学生 | 军训、课程教学、实践活动 | 96% |
| 公务员 | 专题培训、主题党日活动 | 89% |
| 企业职工 | 安全讲座、应急演练 | 65% |
| 社区居民 | 基地参观、邻里宣传 | 72% |

相关问答FAQs

Q1:国防安全教育仅针对青少年吗?
A1:并非如此,国防安全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根据不同年龄、职业和群体特点设计差异化内容,青少年侧重培养爱国情怀和基本军事素养;成年人则结合工作实际强化国防责任意识和应急能力,如公务员需学习国防政策法规,企业员工需掌握生产安全中的国防知识,共同构建全民参与的国防安全防线。

Q2:如何提高国防安全教育的吸引力?
A2:可通过“三个结合”提升教育吸引力:一是传统与现代结合,利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战役场景,开发国防教育主题游戏;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军工企业、体验轻武器操作,增强代入感;三是趣味性与教育性结合,举办国防知识竞赛、主题征文、文艺汇演等活动,让教育形式更鲜活、内容更易懂,激发公众主动学习热情。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