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增长,人体机能逐渐衰退,老年人成为慢性疾病的高发群体,合理用药成为保障健康的重要环节,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速度慢、合并用药多等特点,其用药安全需格外关注,本文将系统介绍老年人常用药分类、用药基本原则及实用常识,为科学用药提供参考。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用药分类
老年人常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病等慢性疾病,需长期服用药物控制病情,以下为几类核心常用药及其作用:
心血管系统药物
高血压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用药物包括:
- 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通过阻断钙离子内流扩张血管,降压效果平稳。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适用于伴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注意干咳副作用。
-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适用于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减慢心率。
冠心病患者常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前者预防血栓形成,后者调节血脂稳定斑块。
代谢性疾病药物
- 降糖药:二甲双胍为2型糖尿病一线用药,不增加低血糖风险;格列美脲等磺脲类药物需警惕低血糖反应;新型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胃肠道副作用较小。
- 调脂药:他汀类药物(如瑞舒伐他汀)是降低胆固醇的主力,需定期监测肝酶和肌酸激酶。
骨关节系统药物
- 钙剂与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的基础补充剂,老年人每日钙摄入量需达1000-1200mg。
- 双膦酸盐类:如阿仑膦酸钠,抑制骨吸收,需晨间空腹服用且至少30分钟内保持直立。
-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用于缓解骨关节炎疼痛,但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肾功能,需短期使用并遵医嘱。
神经系统药物
- 改善脑循环药:如尼莫地平、倍他司汀,用于缓解头晕、耳鸣等症状。
- 抗抑郁药: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舍曲林)副作用较少,适合老年抑郁症患者。
老年人用药基本原则
精简用药,避免多重用药
老年人常同时患多种疾病,需警惕“多重用药风险”(通常指同时使用5种及以上药物),应定期由医生或药师评估用药方案,停用无效或不必要的药物,若无适应症,应避免长期服用镇静催眠药或非处方止痛药。
个体化剂量调整
老年人药物清除率下降,需根据年龄、肝肾功能、体重调整剂量,如地高辛、华法林等药物治疗窗窄,需从小剂量起始,缓慢增量,并监测血药浓度。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
老年人合并用药多,易发生相互作用。
-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合用增加出血风险;
- 他汀类与葡萄柚汁同服可能升高血药浓度,引发肌病;
- 抗生素(如克拉霉素)会抑制某些降压药代谢,导致低血压。
掌握正确用药方法
- 服药时间:降压药通常晨起服用,他汀类宜睡前服用(因胆固醇夜间合成旺盛),双膦酸盐需空腹用300ml清水送服。
- 剂型选择:吞咽困难者可选液体制剂、分散片或口崩片,避免硬吞胶囊或片剂。
- 特殊剂型使用:如硝酸甘油舌下含片需直接置于舌下,不可吞服;吸入剂使用后需漱口,避免真菌感染。
老年人用药安全常识
药物储存与标识
- 分类存放: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儿童不可触及处单独存放。
- 标签清晰:保留原包装,标注药品名称、剂量、有效期,避免误服过期药物。
- 温度控制:需冷藏的药物(如胰岛素、益生菌)应置于2-8℃冰箱冷藏室,避免冷冻。
用药依从性管理
- 记录用药日志:使用药盒分装每日药物,标注服药时间,避免漏服或重复服用。
- 智能辅助工具:可通过手机闹钟、智能药盒提醒服药,或请家属协助监督。
- 定期复诊:每3-6个月复诊评估病情,调整用药方案,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
不良反应监测与应对
老年人对药物不良反应不敏感,需密切观察以下信号:
- 常见反应:头晕(降压药)、恶心(抗生素)、水肿(钙通道阻滞剂)等。
- 严重反应:皮肤瘀斑(可能出血)、肌肉疼痛(他汀类)、呼吸困难(支气管扩张剂)等,一旦出现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非药物治疗的配合
慢性病管理需“药物+生活方式”双管齐下:
- 高血压患者限盐(<5g/天)、适量运动;
- 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监测血糖;
- 骨质疏松患者增加日照、进行抗阻力训练。
老年人常用药注意事项速查表
| 药物类型 | 常见药物 | 注意事项 |
|---|---|---|
| 降压药 | 氨氯地平、依那普利 | 避免突然体位变化,防止低血压晕厥 |
| 降糖药 | 二甲双胍、格列美脲 | 监测血糖,预防低血糖,餐后服用二甲双胍减少胃肠反应 |
| 抗凝药 | 华法林 | 避免饮食波动(如维生素K摄入变化),定期INR检测 |
| 非甾体抗炎药 | 布洛芬、塞来昔布 | 不宜长期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和肾功能 |
| 镇静催眠药 | 艾司唑仑、佐匹克隆 | 易导致跌倒,需严格遵医嘱短期使用 |
相关问答FAQs
Q1:老年人漏服一次药物怎么办?
A1:若发现漏服,需根据药物类型和剩余时间判断:
- 对于降压药、降糖药等需长期规律服用的药物,若距下次服药时间超过一半,可立即补服;若接近下次服药时间,则无需补服,按原计划服用下次剂量,不可加倍服用。
- 对于抗生素、抗凝药等特殊药物,需咨询医生或药师,不可自行补服,建议使用药盒或手机闹钟设置提醒,减少漏服风险。
Q2:如何判断老年人是否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A2:可通过以下方式观察:
- 自我监测:注意记录用药后出现的异常症状,如皮疹、恶心、乏力、头晕等,可通过“用药日记”追踪症状与用药时间的关系。
- 定期检查:长期服用特定药物需定期复查,如服用他汀类者3个月查肝酶,服用降压药者每周监测血压。
- 及时就医: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皮下出血、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停药并携带药盒前往医院就诊,由医生鉴别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