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会安全教育是保障大型民俗活动顺利开展、维护参与者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古会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往往具有参与人数多、人员构成复杂、活动场地有限等特点,一旦安全管理不到位,极易发生拥挤踩踏、火灾、盗窃等安全事故,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教育体系,提升组织者、参与者和安保人员的安全意识与应急处置能力,是确保古会“安全、有序、文明”举办的核心环节。

古会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
古会安全教育需覆盖“事前预防、事中管控、事后处置”全流程,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
安全风险意识教育
通过案例警示、宣传展板、短视频等形式,向参与者普及古会常见安全风险,如人群密集时的踩踏隐患、易燃物引发的火灾风险、食品卫生问题导致的群体性事件等,可结合近年来庙会、集市发生的拥挤踩踏事故案例,分析事故原因(如人流逆行、通道堵塞、恐慌蔓延等),强调“不推搡、不逆行、不围观”的基本安全准则。
应急技能培训
针对组织者、商户和志愿者,开展心肺复苏、灭火器使用、简易外伤包扎等急救技能培训,设置模拟场景,让参与者演练疏散路线、紧急避险等流程,确保在突发情况下能快速响应,在古会入口处设置“安全体验区”,通过VR技术模拟火灾逃生场景,提升公众的实际应对能力。
法律法规与秩序维护教育
明确古会举办期间的法律法规要求,如禁止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严禁违规占用消防通道、杜绝宰客欺客行为等,通过广播、标语等形式提醒参与者遵守公共秩序,配合安保人员管理,共同营造文明参与的氛围。
古会安全教育的实施路径
分层分类开展教育
- 对组织者:重点培训活动策划中的安全评估、应急预案制定、安保人员调配等管理能力,要求签订《安全责任书》,明确主体责任。
- 对商户:强调用电用火安全、食品卫生规范、摊位周边秩序维护,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不合格者立即整改。
- 对普通参与者:通过微信公众号、现场广播、宣传手册等渠道,推送安全须知,尤其关注老人、儿童等易受伤害群体,倡导“监护人全程陪同”原则。
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
- 线上宣传: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古会安全指南”动画,通过社交媒体转发扩散;设置线上安全知识问答,吸引年轻群体参与。
- 线下互动:在古会现场设置“安全咨询台”,由专业人员解答疑问;开展“安全文明摊位”评选活动,激励商户主动落实安全措施。
建立联动机制
联合公安、消防、医疗、社区等多方力量,形成“教育-管理-应急”一体化工作体系,提前联合开展实战演练,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现场设置医疗救护点、消防执勤点,确保突发事件能“3分钟响应、5分钟处置”。
古会安全教育的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
制定《古会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安全教育的频次、内容、考核标准;将安全教育纳入古会审批前置条件,未通过评估的活动不得举办。
人员保障
组建由安保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构成的“安全宣传队”,统一培训后佩戴标识上岗,负责现场引导与秩序维护。
技术保障
运用大数据分析人流密度,通过智能监控、热力图预警等手段,实时疏导拥堵区域;配备应急广播系统,确保紧急情况下信息传递畅通无阻。
古会安全教育的成效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事故统计等方式,评估教育效果,对比安全教育实施前后参与者的安全知识知晓率、违规行为发生率、安全事故数量等指标,持续优化教育方案。
古会常见安全风险及应对措施表
| 风险类型 | 潜在危害 | 应对措施 |
|----------------|---------------------------|-------------------------------------------|
| 人群拥挤踩踏 | 人员伤亡、秩序混乱 | 设置单向通道、限流管控、安排专人巡逻 |
| 火灾事故 | 财产损失、人员伤亡 | 禁止明火、配备灭火器材、定期电路检查 |
| 食品卫生问题 | 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 | 检查商户资质、规范食材存储、设立投诉渠道 |
| 盗窃诈骗 | 财物损失、参与者信任度下降 | 增加巡逻频次、提醒保管财物、安装监控设备 |
相关问答FAQs
Q1: 古会期间如何防止老人和儿童走失?
A1: 提前为老人和儿童佩戴身份手环,记录联系方式;在入口处设置“失物招领与亲人团聚点”,安排专人值守;鼓励家庭集体参与,约定走散后的集合地点(如主舞台、服务中心),并通过广播系统及时寻人。
Q2: 若在古会现场遇到突发拥挤情况,如何自救?
A2: 立即停止前进,远离玻璃门窗、柜台等易倒伏物体;双手交叉护胸前,给自己留出呼吸空间;若不慎摔倒,设法靠近墙壁,身体蜷缩成球状,保护头、颈、胸腹要害;保持冷静,听从现场指挥有序疏散,切勿逆行或弯腰捡拾物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