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贵州职教新扶持政策有哪些?学生/企业能享哪些红利?

贵州省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在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人才,这些政策体系完善、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贵州省职业教育扶持政策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贵州省职业教育扶持政策的出台,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体部署和本省产业发展需求,贵州正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数字经济”等战略,急需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政策以“服务产业、促进就业、提升质量”为核心目标,旨在构建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适配性,到2025年,全省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双师型”教师占比大幅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进,职业教育对产业升级的贡献度明显增强。

主要扶持政策内容

(一)经费保障与投入机制

  1. 加大财政投入:省级财政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基础设施建设、实训设备购置和师资队伍建设,2025年省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较上年增长15%,并向黔西南、黔东南等民族地区倾斜。
  2. 多元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校企共建”“冠名捐赠”等方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对符合条件的民办职业院校给予生均拨款补助。
  3. 学生资助政策:实施中职国家免学费、国家助学金政策,覆盖全省90%以上中职学生;高职学生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并对农村户籍和贫困家庭学生优先资助。

(二)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1. 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省级认定50个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实训设备,如贵州职业技术学院与贵州航天合作建设的智能制造实训中心。
  2. 推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鼓励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支持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培养,对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给予税收减免和补贴。
  3. 组建职教集团: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联合企业、行业协会组建省级职教集团,如“贵州装备制造职教集团”,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

(三)师资队伍建设

  1. “双师型”教师培养: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每年选派500名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引进行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力争“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60%以上。
  2. 职称评聘改革: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职称评聘标准,将企业实践经历、技术成果转化等纳入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倾向。

(四)办学条件提升

  1. 改善基础设施:实施“职业院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重点支持50所中职学校和20所高职院校改扩建校园、更新教学设备。
  2. 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贵州省职业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开发100门以上优质数字课程,推动“互联网+职业教育”融合发展。

政策实施成效

通过上述政策实施,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 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全省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突破120万人,中职与高职招生比例达到6:4,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
  • 质量稳步提升:建成国家级“双高计划”高职院校3所,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0个,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数量年均增长20%。
  • 服务能力增强:职业院校每年为本地产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超30万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其中本地就业率达75%,有效支撑了贵州大数据、新能源、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

典型案例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依托省内大数据产业优势,与华为、白山云等企业共建“数字经济产业学院”,开设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等专业,累计培养技术人才5000余人,80%毕业生留在本地企业就业,成为产教融合的典范,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围绕民族特色产业发展,开设侗族大银饰制作、苗绣等专业,通过“非遗+职业教育”模式,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带动了学生创业就业。

下一步,贵州省将继续优化职业教育扶持政策,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探索职业本科教育发展路径;二是加强区域协同,与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共建职业教育联盟;三是强化质量监控,建立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推动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贵州省职业教育扶持政策主要面向哪些群体?
解答:政策覆盖多个群体,包括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学费减免、助学金等资助)、职业院校教师(支持“双师型”培养、职称改革)、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享受税收减免、补贴等激励),以及民族地区、农村地区等特殊区域的职业教育发展。

问题2:企业如何参与贵州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哪些支持措施?
解答:企业可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开设“订单班”、接收学生实习、捐赠设备或资金等方式参与校企合作,支持措施包括: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给予税收减免,按接收学生人数给予实习补贴,优先采购校企合作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以及将企业参与情况纳入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