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泰兴市2025年义务教育最新政策有哪些调整变化?

泰兴市作为江苏省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区域,始终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事业的基石,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近年来,泰兴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资源配置、师资建设、质量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了覆盖城乡、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发展体系。

泰兴市义务教育的政策

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泰兴市坚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的理念,着力缩小城乡、校际差距,在硬件设施方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累计投入资金超10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32所,新增学位1.2万个,全面实现“班班通”“人人通”信息化覆盖,针对农村薄弱学校,推行“城乡结对”“集团化办学”模式,通过名校带弱校、资源共享,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在经费保障上,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政策(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2025年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达到小学1200元/年、初中1700元/年,并向偏远学校倾斜10%-15%,建立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制度,2025年累计发放补助资金超800万元,惠及学生1.2万人次。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队伍素质

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泰兴市通过“引、育、留、用”四措并举,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人才引进方面,实施“名师引进计划”,近三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优秀师范毕业生5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占比达30%。

在教师培养上,构建“市—镇—校”三级培训体系,每年组织教师培训超200场次,参训教师达1.5万人次,设立“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全市拥有省级特级教师12人、市级以上骨干教师300余人。

为保障教师待遇,泰兴市严格落实教师工资保障长效机制,确保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建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制度,每月额外发放300-800元不等,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促进教师合理流动,2025年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比例达15%。

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泰兴市以“双减”政策为契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在课程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音体美等课程,同时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如《泰兴非遗文化》《银杏生态教育》等,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在课堂教学改革上,推行“问题导向式”“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鼓励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建立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定期组织学业水平测试,分析数据并精准施策,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合格率达98.5%,优秀率较上年提升2.3个百分点。

针对“双减”工作,泰兴市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细则》,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长,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不超过90分钟,推进课后服务全覆盖,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5%,开设文体、科普、实践等特色课程200余门。

强化特殊群体保障,推进包容发展

泰兴市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教育权益保障,针对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制度,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2025年,全市留守儿童关爱覆盖率100%。

对于残疾儿童,实行“一人一案”入学安置,通过随班就读、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受教育权利,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8%,落实“两为主”政策(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25年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2%。

完善督导机制,确保政策落地

为确保各项政策有效实施,泰兴市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督导体系,成立义务教育督导委员会,定期开展专项督导,重点检查经费投入、师资配备、质量提升等情况,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水平进行客观评价,结果作为学校绩效考核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

畅通社会监督渠道,设立教育督导热线和信箱,定期公开义务教育发展报告,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2025年,全市义务教育群众满意度达96.5分。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泰兴市如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师资质量?
解答:泰兴市通过多项措施提升农村师资质量:一是实施“农村教师专项计划”,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中向农村教师倾斜;二是建立“城乡教师轮岗”机制,每年选派城区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同时组织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三是提高农村教师生活补贴,根据学校偏远程度每月发放300-800元不等,并在保障性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优惠。

问题2:泰兴市在落实“双减”政策中有哪些创新举措?
解答:泰兴市在“双减”工作中推出三大创新举措:一是打造“课后服务超市”,提供菜单式服务,学生可根据兴趣选择课程;二是建立“作业公示制度”,要求学校每日公示各年级作业内容,接受家长监督;三是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联合社区、企业等资源,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丰富学生课后生活,实现减负增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