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精神失常会让人失去常识吗?最新研究给出答案!

精神失常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其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也因精神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及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探讨“精神失常会不会失去常识”这一问题时,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常识的定义、精神失常的具体表现、不同精神障碍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等。

精神失常会不会失去常识

常识的本质与精神失常的关系

常识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基本知识、判断能力和行为规范,火是热的”“过马路要看红绿灯”等,这些知识通常通过社会化过程和长期经验形成,是个体适应社会的基础,精神失常则指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出现显著异常,导致社会功能受损,从表面上看,精神失常似乎会影响对常识的掌握,但实际情况更为复杂。

精神失常是否导致“失去常识”,关键在于区分“常识的存储”与“常识的运用”,某些精神障碍患者可能仍具备常识性知识(如知道“下雨打伞”),但在疾病发作期,由于幻觉、妄想等症状的影响,他们可能无法正确运用这些知识(如因坚信“有人要害自己”而拒绝打伞,即使知道下雨会淋湿),这种“运用障碍”并非常识的丧失,而是认知功能受干扰的表现。

不同精神障碍对常识认知的影响

精神失常涵盖多种精神障碍,不同障碍对常识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以下通过表格对比几种常见精神障碍与常识认知的关系:

精神障碍类型 对常识认知的影响 典型表现
精神分裂症 可能出现常识运用障碍,但部分基础知识仍保留;受幻觉、妄想影响,判断力受损 坚信“被监视”而拒绝出门,即使知道“出门可以买菜”
双相情感障碍 躁狂发作时可能因冲动行事忽略常识,抑郁发作时可能因思维迟缓难以调用常识 躁狂期过度消费、不计后果;抑郁期连“吃饭”等基本常识性行为都难以执行
重度抑郁症 常识知识通常保留,但负面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对常识的误解(如“努力无用”) 知道“运动有益健康”,但因无望感拒绝活动
器质性精神障碍(如痴呆) 常识知识逐渐遗忘,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常识丧失 不认识“钱”的用途,忘记“过马路要安全”等基本规则
焦虑障碍 常识知识保留,但过度担忧可能导致对常识的过度解读(如“轻微咳嗽=重病”) 明知“统计数据很低”,但仍因恐惧夸大风险

从表格可见,仅器质性精神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可能导致常识的“存储”受损,而多数功能性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影响常识的“运用”或“解读”。

精神失常患者保留常识的案例与证据

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许多精神失常患者并未完全失去常识。

  • 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一项研究中,约60%的急性期患者仍能通过简单的常识测试(如“冰是冷的”),但面对复杂情境(如“如何处理人际冲突”)时,判断力显著下降。
  • 双相障碍患者:在缓解期,其常识认知与健康人无异,仅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时出现异常。
  • 司法实践中的案例:部分精神障碍患者在犯罪时仍具备“常识性认知”(如知道“偷窃违法”),但因疾病影响导致控制力减弱,司法鉴定中可能被认定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

这些案例说明,精神失常与“常识丧失”并非绝对等同,需结合疾病阶段、症状类型及个体功能综合评估。

如何判断精神失常患者是否“失去常识”?

在现实生活中,若需判断精神失常患者是否失去常识,可从以下角度观察:

  1. 基础知识的保留:能否识别常见物品、理解简单指令(如“把杯子递给我”)。
  2. 逻辑判断能力:能否对日常问题做出合理回应(如“下雨天出门需要带什么”)。
  3. 行为的一致性:行为是否符合常识规范(如是否在寒冷天气穿单衣)。
  4. 自知力水平:是否承认自身异常(如“我感觉我的想法和别人不一样”)。

若患者在上述方面存在持续异常,且排除文化、教育等因素影响,可能提示认知功能受损,需及时就医评估。

相关问答FAQs

Q1:精神失常患者是否都具有危险性?
A1:并非所有精神失常患者都具有危险性,多数患者(如抑郁症、焦虑障碍患者)仅在特定症状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且多数情况下更倾向于自我伤害而非伤害他人,危险性与疾病类型、严重程度、治疗依从性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应一概而论。

Q2:如何帮助精神失常患者更好地运用常识?
A2:帮助精神失常患者运用常识需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支持:

  • 药物治疗:通过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等控制症状,改善认知功能。
  • 心理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理解疾病,识别症状对常识运用的影响。
  • 技能训练:通过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理财、社交)逐步提升常识运用能力。
  • 环境支持:简化生活环境,减少复杂决策,提供结构化指导(如用清单提醒日常任务)。

精神失常是否导致“失去常识”需具体分析,避免标签化认知,通过科学治疗和社会支持,多数患者可保留或恢复常识性认知,更好地融入生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