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引发心血管、肾脏、视网膜等多系统并发症,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并通过科学管理与医疗团队、家人及病友互动,是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

糖尿病的核心小常识
糖尿病的发病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临床上主要分为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占比超过90%,典型症状包括“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但很多2型患者早期症状隐匿,往往通过体检发现。
血糖控制目标是管理糖尿病的核心,一般而言,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但具体目标需根据年龄、病程、并发症情况个体化制定,例如老年患者或合并严重疾病者可适当放宽标准。
科学管理的五大支柱
-
饮食控制:采用“平衡膳食餐盘”模式,主食粗细搭配(全谷物占1/3),选择低GI(升糖指数)食物如燕麦、糙米;保证优质蛋白(鱼、蛋、瘦肉、豆制品)摄入;多吃非淀粉类蔬菜(每日500g以上);严格限制添加糖、油炸食品和含糖饮料,建议少食多餐,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可分多次完成,同时每周进行2-3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增强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风险。
-
药物治疗: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磺脲类、DPP-4抑制剂)和胰岛素是主要治疗手段,患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剂量或停药,胰岛素治疗者需掌握注射技巧,了解不同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见下表)。
| 胰岛素类型 | 起效时间 | 峰值时间 | 作用持续时间 |
|---|---|---|---|
| 超短效(如门冬) | 10-20分钟 | 1-3小时 | 3-5小时 |
| 短效(如普通胰岛素) | 30分钟 | 2-4小时 | 5-8小时 |
| 中效(如NPH) | 1-2小时 | 4-12小时 | 14-18小时 |
| 长效(如甘精) | 2-4小时 | 无明显峰值 | 24小时以上 |
-
血糖监测:定期监测空腹、餐后及睡前血糖,记录数值并分析波动原因,使用动态血糖监测(CGM)可更全面了解血糖谱,尤其适用于血糖波动大或反复低血糖的患者。
-
教育与心理支持:参加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课程,学习疾病知识;保持积极心态,避免焦虑抑郁;加入病友社群,分享经验与应对策略。
患者互动的重要性
-
与医疗团队互动:定期复诊,向医生汇报血糖记录、用药反应及生活习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主动学习糖尿病管理技能,如胰岛素注射、足部护理等。
-
与家人互动:让家人了解糖尿病的紧急情况(如低血糖症状:心慌、出汗、乏力),掌握处理方法(立即补充15g碳水化合物,如半杯果汁);共同制定健康饮食计划,营造支持性家庭环境。
-
与病友互动:通过医院组织的患教活动、线上病友群交流控糖经验,但需注意个体差异,不盲目模仿他人的治疗方案,参与公益讲座或运动打卡活动,增强管理动力。
常见误区澄清
- 误区1:“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导致的。”
真相:遗传、肥胖、缺乏运动等是主要诱因,高糖饮食虽增加风险,但非唯一原因。 - 误区2:“没有症状就不用吃药。”
真相:2型糖尿病早期可能无症状,但高血糖已损害血管,需药物治疗控制。
相关问答FAQs
Q1:糖尿病患者可以完全不吃主食吗?
A1:不建议完全不吃主食,主食是人体主要能量来源,骤减可能导致脂肪过度分解、酮症酸中毒,或引发低血糖,应选择全谷物、杂豆等低GI主食,控制总量(每日约200-300g),均匀分配到三餐。
Q2:运动时如何避免低血糖?
A2:运动前监测血糖,若<5.6mmol/L,可补充少量碳水化合物(如1片面包);运动中避免在胰岛素注射部位剧烈活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若血糖偏低,立即进食15g快作用糖类(如葡萄糖片),15分钟后复测血糖直至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