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外伤害,正确的急救和处理方式能显著减轻损伤程度、促进愈合,并降低感染风险,以下从烫伤的紧急处理、分类护理、预防措施及误区解析等方面,为大家系统介绍烫伤的应对知识。

烫伤后的黄金急救法则:“冲、脱、泡、盖、送”
烫伤发生后的前10分钟是关键处理期,牢记“五字诀”可最大限度减少组织损伤:
- 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15-20℃)冲洗伤处至少15-20分钟,快速降低皮肤温度,缓解疼痛,减少水肿和渗出,注意不要用冰水,以免冻伤皮肤。
- 脱:在冷水冲洗中,小心脱去伤处的衣物,若衣物与伤口粘连,可用剪刀剪开粘连处,切勿强行撕拉,避免二次损伤。
- 泡:对于面积较大或儿童烫伤,可继续用冷水浸泡15-30分钟,缓解疼痛,但需注意保持体温,避免着凉。
- 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轻轻覆盖伤处,避免污染和摩擦,保护创面。
- 送: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医:烫伤面积超过身体体表面积的10%;二度烫伤(水疱形成)及以上;烫伤部位为面部、手、脚、关节、生殖器等关键部位;化学烧伤或电击伤。
烫伤的分级与家庭护理要点
根据皮肤损伤深度,烫伤可分为三度,不同级别的烫伤护理方式差异较大:
| 烫伤分级 | 临床表现 | 家庭护理要点 |
|---|---|---|
| 一度烫伤 | 皮肤红肿、干燥、疼痛,无水疱 | 涂抹烫伤膏(如美宝烫伤膏),避免抓挠,一般3-5天自愈。 |
| 二度烫伤 | 红肿明显,出现水疱,剧痛 | 小水疱可自行吸收,无需刺破;大水疱用无菌针从低位刺破引流,涂抹抗生素软膏,纱布包扎。 |
| 三度烫伤 | 皮肤苍白、焦化,感觉消失 | 切勿自行处理,用无菌纱布覆盖,立即送医,可能需要植皮。 |
烫伤预防:远离生活中的“热源陷阱”
- 厨房安全:热汤、热油、热水壶等放在儿童不易接触处;做饭时避免让孩子靠近灶台;使用防烫锅盖和隔热手套。
- 卫浴安全:洗澡前先放冷水,再加热水并调节水温至38-40℃(用手肘内侧测试,避免用手);热水器温度建议设置在50℃以下。
- 取暖设备:使用电暖器、暖风机时远离易燃物,避免长时间近距离接触;热水袋不要装满热水,并用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触皮肤。
- 户外活动:注意防晒(夏季高温易引起日光灼伤),远离篝火、烧烤架等明火,避免接触金属制品(如游乐设施在暴晒后温度极高)。
烫伤常见误区:这些做法千万别做!
- 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偏方”:这些物质无消毒作用,易滋生细菌,且会覆盖创面,影响医生判断伤情,增加感染风险。
- 用冰块直接敷伤口:冰块温度过低,会导致血管收缩,加重组织缺血坏死,甚至造成冻伤。
- 刺破水疱:小水疱能保护创面,若自行刺破,细菌易侵入引起感染;若水疱过大,需在无菌操作下处理。
- 立即涂抹药膏:一度烫伤可涂抹药膏,但二度及以上烫伤需先清创,药膏可能影响创面透气,加重肿胀。
特殊人群烫伤护理注意事项
- 儿童:皮肤娇嫩,烫伤后更易感染,需密切观察体温变化,避免抓挠;若烫伤部位在头部、面部,需警惕呼吸道水肿,及时就医。
- 老年人:皮肤薄、修复能力差,烫伤后易出现深度损伤,即使小面积烫伤也建议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 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敏感度低,烫伤后可能感觉不明显,易造成深度烫伤,需仔细检查皮肤变化,及时处理。
相关问答FAQs
Q1:烫伤后起水疱了,能不能自己挑破?
A:小水疱(直径<1cm)可自行吸收,无需处理;大水疱(直径>1cm)或位于关节处的水疱,需在无菌操作下用消毒针从水疱低位刺破,引流疱液,保留水疱皮覆盖创面,以保护新生皮肤并减少感染风险,若水疱位置特殊或处理困难,建议及时就医。
Q2:被热油烫伤后,用牙膏涂抹能止痛吗?
A:牙膏虽能暂时带来清凉感,但无法真正缓解烫伤损伤,牙膏中的成分(如氟、香料等)可能刺激创面,且质地黏稠会阻碍散热,增加感染风险,正确做法应立即用流动冷水冲洗15-20分钟,再根据烫伤程度进行后续处理,切勿依赖偏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