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关键途径,第一章内容作为整个课程的基础,系统阐释了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内涵、时代价值与实践要求,为后续学习奠定了理论根基。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核心内涵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以国内外发展态势为载体,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坚定理想信念的综合性教育活动,其核心内涵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认知维度,通过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理性看待复杂现象的能力;二是价值维度,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三是实践维度,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实践中践行时代使命。
从教育目标来看,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具体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以及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表1所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体系涵盖理论认知、形势研判、政策解读和实践引导四个模块,形成闭环式培养路径。
表1 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体系
| 模块 | 核心内容 | 教育目标 |
|--------------|--------------------------------------------------------------------------|--------------------------------------------------------------------------|
| 理论认知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 | 掌握党的创新理论精髓,夯实思想基础 |
| 形势研判 | 国际格局变化、科技革命浪潮、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等 | 提升辩证思维能力,把握历史大势 |
| 政策解读 |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法律法规、民生政策等 | 理解政策制定的逻辑与意义,增强制度认同 |
| 实践引导 | 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 | 推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代价值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代价值愈发凸显,从国际看,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尖锐,需要学生具备清醒的政治辨别力和坚定的战略定力,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临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科技自立自强等重大任务,亟需培养一批了解国情、心系人民的青年建设者。
教育意义层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抵御错误思潮的“防火墙”,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错误观点试图侵蚀青年思想,通过系统化的形势政策学习,学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筑牢思想防线。
社会价值层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凝聚社会共识的“粘合剂”,通过解读国家政策(如“双碳”目标、共同富裕战略),学生能理解国家发展大局与个人利益的辩证关系,主动将个人职业规划与国家需求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贡献力量,形成“国家-社会-个人”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践要求
为确保教育实效,形势与政策教育需坚持“三结合”原则: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注重理论阐释,又结合典型案例(如脱贫攻坚成就、疫情防控实践);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智慧,认清当前发展阶段的机遇与挑战;线上与线下结合,利用慕课、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拓展教育渠道,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实地调研增强互动体验。
教学方法上,可采用“问题导向式”教学,围绕学生关心的“中美关系走向”“就业政策调整”等热点问题,组织专题研讨、辩论赛等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需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确保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时代性。
相关问答FAQs
Q1: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传统思政课有何区别?
A1:二者同属思政教育体系,但各有侧重,传统思政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理论体系的系统传授,而形势与政策教育更聚焦国内外最新动态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即时解读,强调时效性和现实针对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
Q2: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
A2: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接地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如就业、住房、教育等政策),用“小切口”阐释“大道理”;二是形式“多样化”,引入情景模拟、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等互动式教学,避免单向灌输;三是资源“多元化”,邀请党政干部、行业专家、优秀校友等参与课堂分享,增强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感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