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研学政策规定

近年来,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教育部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研学旅行的定位、目标、实施规范及保障措施,旨在推动研学旅行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从政策框架、实施要求、安全保障及资源支持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政策定位与目标
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明确,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其核心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升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政策强调研学旅行应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注重教育性、实践性、安全性和公益性。
实施规范与管理要求
课程融合与课时安排
政策要求学校将研学旅行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统筹管理,小学1-2年级以乡土乡情为主,3-6年级增加县情市情,初中阶段侧重省情国情,高中阶段则强调参与社会问题研究,每学年小学安排3-4天、初中4-6天、高中5-7天的研学时间,原则上安排在学期中进行,避免占用法定节假日。
组织主体与责任分工
学校是研学旅行的主体,需成立领导小组,制定详细方案,明确家长、基地、旅行社等各方责任,政策禁止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或家委会等名义变相收费,要求费用公开透明,对贫困学生给予减免。
基地建设与资源整合
教育部鼓励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涵盖自然、历史、科技、文化等领域,基地需具备明确的教育目标、完善的安全设施和专业的指导人员,以下是部分基地类型及示例:
| 基地类型 | 功能定位 | 示例 |
|---|---|---|
| 自然生态类 | 考察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 | 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 |
| 红色教育类 | 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 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 |
| 科技创新类 | 激发科学兴趣、提升实践能力 | 科技馆、科研院所实验室 |
| 文化传承类 | 体验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 非遗工坊、博物馆 |
安全保障与风险防控
安全是研学旅行的底线,政策要求学校做到“一活动一方案”,购买校方责任险和意外险,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交通、住宿、餐饮等环节需符合国家标准,配备随队医护人员,并提前对基地进行安全评估,建立应急预案,明确突发事件处置流程,确保学生人身安全。
经费保障与监督机制
研学旅行经费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合理分担的原则,政策明确不得将研学旅行作为盈利项目,严禁强制或变相收费,教育部门需定期对学校研学旅行开展情况进行评估,将结果纳入学校考核,同时公开举报渠道,接受社会监督。
相关问答FAQs
Q1: 研学旅行是否强制所有学生参加?
A: 政策规定研学旅行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坚持自愿原则,学校需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对确因身体原因或其他特殊情况无法参加的学生,应提供替代性教育方案,确保其完成相应学习任务。
Q2: 如何避免研学旅行流于形式?
A: 教育部要求学校明确研学主题和任务,设计前置课程(如知识铺垫)和后续课程(如成果展示、反思总结),通过研学手册、实践报告、小组答辩等形式评估学习效果,杜绝“观光式”“打卡式”研学,确保教育目标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