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公共场所礼仪常识是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更培养其尊重他人、融入集体的意识,在幼儿园这一集体生活的起点,公共场所礼仪的渗透需要通过具体、可操作的方式,让孩子在理解中践行,在践行中内化,以下从多个维度梳理幼儿园公共场所礼仪的核心内容,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参考。

教室礼仪:营造有序的学习空间
教室是幼儿停留时间最长的公共场所,礼仪规范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和同伴关系。
基本行为规范
- 物品归位:玩具、图书、画笔等使用后需放回指定位置,避免随意丢弃,玩完积木后按形状分类放回收纳盒,阅读后将图书放回书架。
- 轻声交流:集体活动时说话音量适中,不喧哗;小组讨论时小声交流,避免干扰他人。
- 尊重他人劳动:不随意涂抹、破坏同学的作品,不乱翻教师的教学材料。
集体活动礼仪
- 专注参与:听老师讲话时眼睛注视对方,不随意插话、走动,需要发言时先举手,得到允许后再开口。
- 轮流与等待:使用教具或参与游戏时,懂得排队等待,不争抢、不推挤,玩滑梯时从台阶上,滑下来后离开,不堵塞通道。
用餐与午休礼仪
- 文明进餐:吃饭时保持安静,不挑食、不浪费,食物残渣放入餐盘;餐后主动将餐具放到指定位置,擦干净嘴巴和桌面。
- 安静午休:午休时不吵闹,不影响他人休息;起床后整理好自己的床铺,被褥叠放整齐。
户外活动礼仪:守护共享的游戏天地
户外活动是幼儿释放天性、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景,礼仪规范能保障活动安全与和谐。
游戏设施使用规范
- 安全第一:使用大型玩具(如滑梯、秋千)时,按规则依次玩耍;不攀爬护栏、不推搡同伴,避免发生意外。
- 爱护设施:不随意破坏户外器械,不在墙上、草地上乱涂乱画;发现设施损坏及时告诉老师。
公共区域行为准则
- 保持整洁:不随地乱扔垃圾,果皮、纸屑等丢进垃圾桶;看到地上的杂物主动捡起,培养环保意识。
- 遵守边界:在指定活动区域内玩耍,不擅自离开集体;上下楼梯时靠右行,不追逐打闹。
同伴互动礼仪
- 友好合作:与同伴一起游戏时学会分享,不独占玩具;发生矛盾时用语言沟通(如“我们可以轮流玩吗”),不动手打人。
- 学会道歉与原谅:不小心碰到他人或弄坏他人物品时,主动说“对不起”;接受他人道歉后回应“没关系”,培养宽容心。
3、公共场所礼仪:适应社会的微型课堂
幼儿园的公共区域(如走廊、楼梯、卫生间等)是培养社会规则的“微型场景”,需要细化行为要求。
走廊与楼梯礼仪
- 轻声慢行:在走廊内不奔跑、不大声喧哗,避免碰撞;上下楼梯时扶扶手,一步一个台阶,不跳级。
- 礼让他人:遇到老师、同伴时主动问好;老师或长辈经过时,侧身站立让行。
卫生间礼仪
- 如厕后冲水:使用马桶后及时冲水,保持卫生间清洁。
- 保持安静:卫生间内不嬉戏打闹,不大声说话;便后洗手,遵守“七步洗手法”。
集体出行礼仪
- 队列整齐:外出活动(如参观、郊游)时排好队,紧跟老师和同伴,不擅自离队。
- 遵守公共规则:在公园、商场等场所不乱摸展品,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哭闹影响他人。
家园共育:强化礼仪习惯的养成
礼仪教育需要家庭与幼儿园协同发力,通过一致的要求和反复练习,帮助孩子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
家长的示范作用
家长在公共场所的言行是孩子的“活教材”,排队时自觉遵守秩序、轻声说话、主动帮助他人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情境化练习
家长可通过角色扮演(如“超市购物”“做客”等场景),让孩子模拟练习礼仪行为;日常生活中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并解释“为什么这样做不对”。
正向激励
当孩子表现出礼貌行为时(如主动问好、分享玩具),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强化其积极行为,避免用批评指责的方式,而是以引导为主。
幼儿园公共场所礼仪核心要点速览
| 场景 | 核心礼仪要求 |
|---|---|
| 教室 | 物品归位、轻声交流、专注倾听、轮流等待、文明用餐 |
| 户外活动 | 爱护设施、保持整洁、安全玩耍、友好合作、学会道歉 |
| 公共区域 | 轻慢行走、礼让他人、卫生整洁、遵守队列规则 |
| 家园共育 | 家长示范、情境练习、正向激励 |
相关问答FAQs
Q1:孩子总是抢玩具,怎么说都不听,怎么办?
A:幼儿抢玩具多因缺乏物权意识和分享技巧,家长和老师可通过“角色互换”让孩子理解被抢玩具的感受,同时引导他用语言表达需求(如“我想玩一下,可以吗?”);还可设置“玩具分享时间”,让孩子体验交换的乐趣,逐步学会等待和分享。
Q2: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哭闹,难以制止,如何引导?
A:孩子哭闹可能是需求未满足或情绪失控,家长可先蹲下来安抚情绪,认同孩子的感受(如“我知道你很失望”),再平静告知公共场所的行为规则(如“这里需要小声说话,我们回家再好不好?”);平时可通过绘本(如《不要随便发脾气》)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学习在公共场合控制情绪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