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加剧,我国脑血管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因此掌握科学的防治常识对每个人都至关重要,本文将从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早期识别和科学治疗四个方面,为大家系统介绍相关知识。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可控与不可控并存
脑血管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如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如脑出血),其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可分为可控与不可控两类,了解这些因素是防治的第一步。
不可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55岁后发病率显著增高)、性别(男性略高于女性)、遗传史(直系亲属有脑血管病史者风险增加)和种族(黄种人发病率较高),这些因素虽无法改变,但能帮助高风险人群提高警惕。
可控危险因素是防治的重点,主要包括:
-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数据显示,血压控制不佳者脑卒中风险可增加4倍。
- 高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升高易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
- 糖尿病:血糖长期过高会损害血管壁和神经,增加微小血管病变风险。
- 心脏疾病:如心房颤动、心肌梗死等,易形成血栓并脱落至脑血管,引发脑梗死。
-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尼古丁损伤血管、升高血压)、酗酒(增加出血风险)、缺乏运动、高盐高脂饮食、肥胖等。
- 其他因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精神压力大等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脑血管病的预防: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并重
预防脑血管病需从源头抓起,分为一级预防(未发病者预防)和二级预防(已发病者防止复发)。
(一)一级预防:筑牢健康防线
-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需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药(如利尿剂、ACEI类等),将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应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控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7%;高血脂患者需他汀类药物降脂,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 mmol/L。
- 健康饮食:采用“地中海饮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富含ω-3脂肪酸),减少盐(<5克/天)、油(<25-30克/天)、糖和红肉摄入,推荐每日摄入钾丰富食物(如香蕉、菠菜),有助于降低血压。
-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自行车),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有助于控制体重、改善血液循环。
- 戒烟限酒:戒烟是降低脑卒中风险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吸烟者需尽早戒烟;饮酒者应限量(男性酒精量<25克/天,女性<15克/天)。
- 定期体检: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体检,重点关注血压、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和心脏检查,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高血压等)可每半年检查一次。
(二)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已发生过脑卒中的患者,复发风险更高,需更严格管理:
- 长期服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他汀类药物;出血性脑卒中患者需控制血压、避免使用抗凝药物。
- 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如肢体功能、语言训练),降低致残率。
- 危险因素管控:一级预防中的所有措施均需严格执行,尤其需将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
脑血管病的早期识别:“FAST”原则是关键
时间就是大脑!脑卒中救治的“黄金时间窗”为发病后4.5小时内(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识别症状可显著改善预后,国际通用的“FAST”原则有助于快速判断:
- F(Face面部下垂):观察是否出现一侧面部下垂、口角歪斜。
- A(Arm手臂无力):检查是否有一侧手臂无力或无法抬起。
- S(Speech言语障碍):留意是否说话含糊、表达困难或听不懂他人说话。
- T(Time及时就医):出现上述任一症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记录发病时间。
除“FAST”原则外,还需警惕突发剧烈头痛、眩晕、呕吐、视物模糊、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等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可能短暂缓解(如“小中风”或TIA),但仍是脑卒中的预警信号,需立即就医。
脑血管病的科学治疗:分型施治是核心
脑血管病治疗需根据类型(缺血性或出血性)、发病时间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方案。
(一)缺血性脑卒中治疗
- 静脉溶栓:发病4.5小时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国际公认的有效方法,可显著降低致残率。
- 血管内治疗:对大血管闭塞患者,发病24小时内可进行机械取栓,恢复血流。
- 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稳定斑块、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等。
- 病因治疗:如心源性栓塞需抗凝(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颈动脉狭窄严重者需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支架植入术。
(二)出血性脑卒中治疗
- 内科治疗:控制血压(目标值<160/100 mmHg)、降低颅内压(如甘露醇脱水)、止血、防治并发症。
- 外科治疗:大量脑出血或颅内压增高者需手术清除血肿;动脉瘤破裂出血需介入栓塞或手术夹闭。
相关问答FAQs
Q1:哪些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脑血管筛查?
A:以下人群建议定期筛查:(1)40岁以上且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肥胖等危险因素者;(2)有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者;(3)直系亲属有脑血管病史者,筛查项目包括血压、血糖、血脂、颈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头颅CT或MRI等,具体频率需遵医嘱。
Q2:脑卒中后遗症能康复吗?如何进行家庭康复?
A:脑卒中后遗症(如肢体偏瘫、语言障碍)通过科学康复可显著改善功能,家庭康复需注意:(1)肢体康复: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后期进行主动被动运动、肌力训练,可借助康复器械(如轮椅、助行器);(2)语言康复:从简单发音、单词开始,逐渐过渡到句子交流,可配合听读训练;(3)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穿衣、进食、洗漱等,鼓励患者自理;(4)心理支持:家属需多沟通,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同时需定期复诊,在康复师指导下调整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