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日常生活中,掌握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能够有效降低食源性疾病风险,保障饮食健康,以下从多个维度介绍食品安全的核心知识,帮助大家建立科学的饮食观念。

食品选购:把好“入口第一关”
-
选择正规渠道
购买食品应优先选择大型商超、连锁便利店或官方认证的电商平台,避免在无证摊贩或来源不明的网店购买,这些渠道通常有更严格的进货查验和存储管理机制,能从源头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
查看标签信息
购买预包装食品时,需仔细检查标签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成分表、生产厂家及地址等信息,特别注意“SC”编号(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这是企业合法生产的凭证,散装食品应查看是否有防尘防蝇设施和明确的生产日期标识。 -
辨别感官性状
新鲜食品应具有正常的色泽、气味和形态,优质肉类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表面微干不黏;蔬菜应挺拔饱满,无腐烂变质;乳制品无结块、无异味,若发现食品颜色异常、有酸败味或霉变,坚决不购买。
家庭储存:科学延长食品保质期
-
分类存放,生熟分开
食材在冰箱内储存时,应做到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熟食和即食食品应放在上层,生肉、生禽放在下层,并用保鲜盒或保鲜膜密封,防止血水滴落污染其他食物。 -
控制温度,及时冷藏
肉类、水产、蛋奶等易腐食品应在购买后2小时内冷藏(0-4℃),最好在24小时内食用,冷冻食品需在-18℃以下保存,避免反复解冻,剩余饭菜应在室温下冷却后(不超过2小时)及时放入冰箱,并确保在3天内食用完毕。 -
合理使用保鲜方式
不同食材需采用不同的保鲜方法,绿叶蔬菜用厨房纸包裹后放入保鲜袋,可延长保鲜期;土豆、洋葱等根茎类蔬菜宜存放在阴凉干燥处,无需冷藏;面包、糕点等建议密封冷冻,避免老化。
常见食品储存参考表
| 食品类别 | 储存温度 | 保存时间 | 注意事项 |
|----------------|----------------|----------------|--------------------------|
| 新鲜肉类 | 0-4℃冷藏 | 1-2天 | 密封防止串味 |
| 冷冻肉类 | -18℃冷冻 | 3-6个月 | 避免反复解冻 |
| 叶菜类 | 0-4℃冷藏 | 3-5天 | 保持干燥,避免挤压 |
| 熟食 | 0-4℃冷藏 | 24小时内食用 | 彻底加热后再食用 |
| 蛋类 | 常温或冷藏 | 7-15天 | 避免清洗,防止破坏保护层 |
加工制作:确保饮食安全的关键环节
-
保持清洁,勤洗手
烹饪前、处理食材后、如厕后,应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厨房用具(如刀具、砧板)需定期清洗消毒,特别是处理生熟食品的砧板应分开使用。 -
烧熟煮透,杀死病菌
肉类、禽类、蛋类和豆类等易携带致病菌的食品,必须彻底加热至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猪肉应确保无血丝,鸡蛋蛋黄凝固,豆浆需煮沸后持续5分钟,避免生食或半生食海鲜、肉类,降低寄生虫和细菌感染风险。 -
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剂
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如防腐剂、甜味剂)在合规使用下是安全的,但需注意:不购买颜色过于鲜艳的“三无”零食;少食含人工合成色素较多的食品;儿童、孕妇应尽量避免摄入过多添加剂。
外出就餐:警惕饮食风险
-
选择卫生等级高的餐厅
就餐时可查看餐厅是否公示“食品经营许可证”和卫生等级(通常为A、B、C、D级),优先选择A级或B级餐厅,避免选择无证摊贩或卫生条件差的“苍蝇馆子”。 -
注意食物加工方式
尽量选择热食,避免生食(如生腌、刺身)或凉拌菜,尤其是夏季气温高时,易受污染的凉菜更容易滋生细菌,点餐时注意观察食物是否新鲜,是否有异味或异物。 -
倡导“光盘行动”,减少浪费
按需点餐,剩余食物主动打包,但需注意,打包的饭菜应尽快冷藏,并在24小时内食用,再次食用时需彻底加热。
特殊人群:食品安全需“定制化”
-
婴幼儿
应选择婴幼儿专用食品,避免添加盐、糖和调味品,辅食需现做现吃,剩余辅食不宜储存,注意奶瓶、餐具的消毒,防止细菌感染。 -
孕妇
避免食用生冷食品(如生鱼片、溏心蛋)、未消毒的乳制品(如生牛奶)和汞含量高的鱼类(如鲨鱼、旗鱼),以防李斯特菌感染或重金属中毒。 -
老年人
消化功能较弱,宜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过硬、过烫或油腻食品,注意饮食规律,少食多餐,预防消化不良和肠道感染。
应急处置:发生食源性疾病怎么办?
若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物,并采取以下措施:
- 保留证据:剩余食物、呕吐物或排泄物样本,以便后续检测。
- 及时就医:症状严重者(如腹泻超过3天、便血、高烧)应立即前往医院,告知医生饮食史。
- 切勿自行用药:避免随意使用止泻药或抗生素,以免延误病情。
相关问答FAQs
Q1: 隔夜菜亚硝酸盐含量超标,还能吃吗?
A1: 隔夜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确实会略有增加,但通常在安全范围内(国家标准为蔬菜类≤4mg/kg),只要储存得当(冷藏、密封),并在24小时内彻底加热,适量食用是安全的,建议少做绿叶蔬菜,优先选择根茎类、瓜类蔬菜隔夜。
Q2: 如何辨别“土鸡蛋”和普通鸡蛋?营养差异大吗?
A2: “土鸡蛋”通常指散养鸡所产,蛋壳颜色较深,但营养与普通鸡蛋差异不大,两者蛋白质、脂肪含量接近,土鸡蛋的胆固醇和维生素A可能略高,但不足以构成显著营养优势,购买时无需盲目追求“土鸡蛋”,选择新鲜、合格的普通鸡蛋即可。
食品安全无小事,从选购到储存,从加工到食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谨慎对待,只有掌握科学常识,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