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夏季防病中医药小常识,2025年最新中医夏季防病方法有哪些?

夏季防病中医药小常识

夏季防病中医药小常识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易受暑热、湿邪侵袭,出现中暑、食欲不振、腹泻等不适,中医药在夏季养生防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及合理使用药膳、穴位按摩等方法,可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下从几个方面介绍夏季防病的中医药小常识。

夏季致病特点与中医辨证

中医认为,夏季“暑热”为主气,兼夹“湿邪”,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湿性黏滞易阻碍气机,二者共同作用易导致“暑湿”为患,常见症状包括:发热、汗出、口渴、乏力、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大便溏薄等,夏季贪凉饮冷还易引发“寒湿”证,如腹痛、腹泻、关节酸痛等,夏季防病需以“清热解暑、健脾祛湿”为核心。

饮食调理:清淡健脾,清热化湿

饮食是夏季养生的基础,中医强调“药食同源”,合理搭配可达到防病效果。

宜食食物

  • 清热解暑类:绿豆、西瓜、苦瓜、黄瓜、莲子、荷叶、冬瓜等,绿豆汤是夏季经典饮品,加入少许陈皮可增强理气化湿功效;荷叶粥能清热利湿,适合肥胖、湿热体质者。
  • 健脾祛湿类:薏米、山药、茯苓、白扁豆、小米等,薏米赤小豆粥是健脾祛湿的良方,若畏寒怕冷,可加生姜少许。
  • 益气生津类:太子参、石斛、麦冬、太子参等,可泡水代茶饮,缓解夏季气阴两虚引起的乏力、口干。

忌食食物

  • 生冷寒凉:冰镇饮料、冰淇淋、生冷瓜果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
  • 油腻辛辣:烧烤、油炸、辣椒等食物易助热生湿,加重湿热症状。

表:夏季推荐食疗方

食疗名称 主要材料 功效 适用人群
绿豆陈皮汤 绿豆、陈皮、冰糖 清热解暑、理气健脾 暑热挟湿、脘腹胀满者
荷叶粥 大米、干荷叶、小米 清热利湿、升发清阳 湿热体质、水肿者
山药薏米粥 山药、薏米、红枣 健脾祛湿、补气养血 脾虚湿盛、乏力便溏者

起居作息:顺应阳气,避免贪凉

夏季昼长夜短,宜“晚睡早起”,但需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中午可小憩30分钟,以养阳气,缓解疲劳,夏季室内外温差大,需注意以下几点:

  • 避免空调直吹: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尤其避免冷风直吹头、颈、腹部,防止“空调病”。
  • 适当运动: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散步、太极、八段锦等轻度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 保持皮肤清洁:夏季出汗多,需勤洗澡,保持毛孔通畅,预防湿疹、痱子等皮肤病。

情志调养:静心养神,戒躁戒怒

中医认为“暑易伤心”,夏季情绪波动大易引发心火亢盛,出现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症状,需做到“戒怒戒躁”,可通过以下方式调养:

  • 静心养神:听轻音乐、练习书法、冥想等,使心神安宁。
  • 培养兴趣:养花、钓鱼、绘画等可转移注意力,缓解压力。

穴位按摩:简单有效,日常保健

按摩特定穴位可调节脏腑功能,增强免疫力,夏季推荐以下穴位:

  • 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按压可清热解暑,缓解暑热头痛。
  •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开1横指,长期按摩可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
  • 阴陵泉: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是祛湿要穴,可改善水肿、腹胀。

中药茶饮:对症选用,不宜过量

夏季可适当饮用中药茶饮,但需根据体质选择:

  • 金银花茶:清热解毒,适合咽喉肿痛、长痘者。
  • 藿香正气水:解表化湿,适用于暑湿感冒、恶心呕吐(注意:含酒精,驾驶员慎用)。
  • 枸杞菊花茶:清肝明目,适合长期用眼、眼干涩者。

注意:中药茶饮需辨证使用,体质虚寒者不宜长期服用清热类药材,必要时咨询中医师。

相关问答FAQs

问1:夏季经常感到乏力、食欲不振,可能是哪种体质问题?如何调理?
答:这多见于“脾虚湿盛”体质,夏季湿气困脾,导致运化功能减弱,出现乏力、腹胀、食欲不振,调理应以健脾祛湿为主,可食用山药薏米粥、茯苓粥,按摩足三里、阴陵泉穴,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当进行散步等温和运动。

问2:夏季中暑后,有哪些中医急救方法?
答:中暑分“阳暑”和“阴暑”,阳暑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可立即移至阴凉处,用湿毛巾擦身降温,灌服藿香正气水或淡盐水;阴暑因贪凉引起,表现为怕冷、呕吐、腹泻,需保暖,饮用生姜红糖水,并尽快就医,预防中暑可随身携带薄荷、藿香等芳香化浊药材泡水代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