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夏季气温升高,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青少年儿童溺水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切实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各地教育局陆续出台并更新防溺水政策,通过多维度、系统化的防控措施,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防护网络,以下从政策背景、核心内容、实施路径及保障机制等方面,对教育局防溺水最新政策进行详细解读。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溺水是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头号杀手”,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夏季全国均有数百名学生因溺水失去生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伤痛,此类事故多发生在周末、节假日或放学后,地点集中在河流、池塘、水库等野外危险水域,且低龄学生占比较高,基于此,教育部及各地教育局将防溺水工作列为校园安全重中之重,最新政策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原则,旨在通过强化教育、排查隐患、压实责任,实现“零溺水”目标,切实守护青少年儿童生命健康。
政策核心内容:构建全链条防控体系
(一)深化安全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最新政策强调“教育先行”,将防溺水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学体系,确保安全教育全覆盖、无死角。
- 课程设置规范化:中小学每学期至少开展4课时防溺水专题教育,通过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安全教育课等形式,讲解溺水危害、自救互救知识(如“六不准”原则: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 教育形式多样化: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防溺水知识;组织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情景模拟演练(如心肺复苏、正确使用救生设备);邀请专业救援人员进校园开展讲座,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二)强化家校协同,压实监护责任
家庭是防溺水的重要防线,政策明确要求学校与家长建立紧密联动机制。
- 签订责任书: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与学生家长签订《防溺水安全责任书》,明确家长作为监护人的职责,要求家长加强对孩子的日常监护,特别是在周末、节假日等关键时段做到“知去向、知同伴、知内容、知归时”。
- 定期沟通反馈:通过家长会、家访、班级群等方式,向家长推送防溺水预警信息及安全提示;建立“家校联系册”,记录学生周末及假期活动情况,确保信息畅通。
(三)排查整治隐患,织密防护网络
针对野外危险水域这一溺水事故高发地,政策要求联合多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 建立隐患台账:教育局联合水利、应急、公安等部门,对学校周边及学生上下学途经路线的河流、池塘、水库、废弃矿坑等水域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危险水域台账”,标注位置、风险等级及责任人。
- 落实防控措施:在危险水域设置醒目的警示标志(如“水深危险,禁止游泳”“请勿靠近”等),安装隔离防护栏、应急救生设备(如救生圈、救生绳);对重点水域安排专人巡查,尤其在高温天气、周末及节假日增加巡查频次,及时劝阻学生靠近危险水域。
(四)完善应急处置,提升救援能力
为最大限度减少溺水事故造成的伤亡,政策对应急处置流程提出明确要求。
- 制定应急预案:学校结合实际制定《防溺水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处置流程及救援联系方式,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应急演练。
- 建立救援联动机制:加强与当地消防、医疗部门的协作,确保溺水事故发生后能快速响应、高效处置;要求学校教职工掌握基本急救技能,在专业救援人员到达前开展初步施救。
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各地教育局成立防溺水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将防溺水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及安全督导检查内容,对因工作不力导致事故发生的,严肃追责问责。
(二)经费保障
统筹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安全教育培训、警示标志设置、救生设备购置、巡查人员补贴等,确保防控措施落地见效。
(三)社会协同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防溺水工作,如组织志愿者开展水域巡查、企业捐赠救生设备、媒体宣传防溺水知识等,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政策成效与未来展望
近年来,随着防溺水政策的持续落实,全国中小学生溺水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明显提升,教育局将进一步运用科技手段(如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开发防溺水APP)提升防控精准度,同时加强农村地区及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的关爱保护,持续巩固防溺水工作成果,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关问答FAQs
问:防溺水教育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掌握自救互救技能?
答:除了理论讲解,学校应通过“情景模拟+实操演练”的方式强化技能训练,在游泳池中模拟溺水场景,训练学生保持冷静、大声呼救、尝试仰漂等自救方法;利用人体模型练习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技能;组织学生参与“防溺水知识竞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增强学习趣味性,确保知识入脑入心。
问:若发现同学溺水,正确的施救方法是什么?
答:发现同学溺水后,应立即大声呼救,寻求成人帮助,并拨打110、120报警电话,切勿盲目下水施救,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可利用身边的救生设备(如竹竿、绳索、泡沫板、矿泉水瓶等)从岸岸上施救,将溺水者拉至安全区域,若现场有会游泳且受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可采取背后拖拽的方式施救,但要避免被溺水者紧紧抓住,在等待专业救援的过程中,尽快清除溺水者口鼻中的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初步急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