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赛事作为一项考验选手耐力与意志的运动,背后离不开志愿者的默默付出,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不仅是保障选手安全的重要防线,也是志愿者专业素养的体现,本文将系统梳理马拉松志愿者需掌握的核心急救知识与技能,助力赛事安全有序进行。

马拉松常见运动损伤识别
马拉松赛中,选手易出现的运动损伤主要包括肌肉拉伤、关节扭伤、抽筋、中暑、低血糖及心脏骤停等,志愿者需学会快速识别这些损伤的典型症状:肌肉拉伤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关节扭伤常伴有关节肿胀、皮下瘀斑及压痛;抽筋则表现为肌肉突发的强直性收缩,伴有剧烈疼痛;中暑初期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湿冷,严重时会出现高热、意识障碍;低血糖者常感心慌、乏力、出冷汗,甚至昏迷;心脏骤停则表现为意识丧失、呼吸停止、颈动脉搏动消失。
核心急救技能实操要点
创伤处理:RICE原则应用
对于扭伤、拉伤等软组织损伤,志愿者应立即遵循RICE原则进行处理:
- 休息(Rest):让选手停止运动,避免受伤部位负重;
- 冰敷(Ice):用毛巾包裹冰袋敷于伤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2小时,持续48-48小时;
- 加压包扎(Compression):使用弹性绷带适度加压包扎,以减轻肿胀;
- 抬高患肢(Elevation):将伤肢抬高至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
心肺复苏:黄金4分钟的生死救援
若发现选手出现心脏骤停,志愿者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
- 判断意识与呼吸:轻拍选手双肩,大声呼唤,观察胸部有无起伏,同时检查颈动脉搏动(5-10秒);
- 呼救: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地点、患者情况;
- 胸外按压:定位两乳头连线中点,双手交叉,掌根用力垂直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
- 人工呼吸:开放气道(仰头抬颏法),捏住鼻子,口对口吹气2次,每次1秒,可见胸廓起伏。
持续进行30次按压配合2次呼吸,直至专业医护人员到达。
中暑与低血糖的紧急处理
- 中暑: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物,用湿毛巾擦拭全身降温,清醒者可补充含盐清凉饮料,严重者(高热、昏迷)需立即送医;
- 低血糖:让选手立即停止运动,口服糖水、糖果或巧克力,15分钟后若症状未缓解,可重复补充,意识不清者禁止喂食,需立即送医。
急救物资使用与注意事项
马拉松赛事现场通常会配备急救箱,志愿者需熟悉物资摆放与使用方法:
| 物资名称 | 适用场景 | 使用注意事项 |
|--------------------|---------------------------|-----------------------------------------|
| 创可贴、消毒棉片 | 小面积擦伤、出血 | 需先清洁伤口,避免污染 |
| 弹性绷带 | 关节扭伤、肌肉拉伤 | 包扎力度适中,不影响血液循环 |
| 保温毯 | 失温、中暑患者 | 覆盖全身,避免热量散失 |
|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 心脏骤停 | 紧急情况下开机后按语音提示操作 |
使用急救物资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交叉感染;AED使用前需确保患者无意识、无呼吸,且远离水源。
志愿者急救协作流程
马拉松急救是团队协作的过程,志愿者需明确分工:
- 岗前准备:熟悉赛道布局、医疗点位置、通讯设备使用方法;
- 现场观察:留意选手状态,发现异常立即上前询问;
- 初步处理:对轻症患者进行现场处置,重症患者立即通知医疗组;
- 信息传递:准确向医疗人员描述患者症状、已采取的措施,确保交接顺畅。
相关问答FAQs
Q1:志愿者在急救过程中担心法律责任,如何规避风险?
A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84条“好人条款”,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赛事主办方通常会为志愿者购买意外险,并在岗前进行专业培训,志愿者在培训范围内施救,可最大限度降低法律风险。
Q2:遇到选手晕倒但仍有呼吸,应该如何处理?
A2:首先让选手平躺,解开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询问选手是否有病史(如心脏病、低血糖等),可给予糖水或能量补充;密切观察意识、呼吸、脉搏变化,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立即联系医疗转运,同时避免随意移动选手,除非身处危险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