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状病毒的小科学常识

病毒的基本特性
新冠状病毒(SARS-CoV-2)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正链RNA病毒,直径约100纳米,表面有突起的刺突蛋白,使其能够识别并结合人体细胞表面的ACE2受体,从而入侵细胞,病毒对热敏感,56℃加热30分钟即可灭活,但可在低温环境下长期存活,紫外线、含氯消毒剂等可有效灭活病毒,而乙醚、75%酒精等有机溶剂也能破坏其结构。
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病毒主要通过飞沫、气溶胶和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是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时,直径大于5微米的飞沫短距离传播;气溶胶传播则指直径小于5微米的颗粒可在空气中悬浮并远距离扩散;接触传播是指手接触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再触摸口、鼻、眼导致的感染。
预防措施包括:
- 佩戴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可有效阻挡飞沫和气溶胶。
- 手部卫生:用肥皂和流水洗手至少20秒,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 社交距离:保持至少1米的距离,减少聚集活动。
- 环境消毒:对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定期消毒。
症状与重症风险
感染新冠后,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味觉或嗅觉减退等,重症患者多见于老年人、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表现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多器官衰竭。
下表总结了轻症与重症的主要区别:
| 症状类型 | 临床表现 | 高危人群 |
|--------------|----------------------------------|----------------------------|
| 轻症 | 发热、咳嗽、乏力,无呼吸困难 | 青年、无基础疾病者 |
| 重症 | 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93%,器官损伤 | 老年人、基础疾病患者、免疫缺陷者 |
疫苗与免疫保护
新冠疫苗通过模拟病毒抗原(如刺突蛋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分为灭活疫苗、mRNA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等类型,研究表明,完成基础免疫后,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和死亡风险,但保护效果会随时间减弱,因此建议及时接种加强针以维持抗体水平。
常见误区澄清
- “疫苗会感染病毒”:疫苗不含活病毒,不会导致感染,但接种后仍需防护,因为疫苗不能100%预防感染。
- “无症状感染者无传染性”:无症状感染者同样具有传染性,且因症状隐匿更易被忽视,需通过检测和隔离控制传播。
FAQs
问:新冠检测阳性后,如何判断是否需要就医?
答:若出现以下情况,建议立即就医:持续高热超过3天、呼吸困难、胸痛、意识模糊或血氧饱和度≤93%,轻症患者可居家隔离,注意休息、补充水分,并监测症状变化。
问:如何正确处理家庭环境中的病毒污染?
答:对可能污染的表面(如手机、钥匙)用75%酒精擦拭;衣物、床单等用洗衣机清洗并烘干;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垃圾密封后丢弃,避免直接接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