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小孩必知的法律常识有哪些?家长快教!

小孩要留意的法律常识

小孩要住意的法律常识

法律并非遥不可及的条文,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为准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了解基础法律常识不仅能保护自身权益,还能培养规则意识和责任感,以下从家庭、校园、社会及网络四个维度,梳理孩子需留意的法律要点,帮助他们在安全、合法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家庭生活中的法律边界

家庭是孩子接触最早的社会单元,法律在家庭关系中同样适用。

父母的监护责任与子女的权利

根据《民法典》,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这种义务不因离婚而免除,若父母存在虐待、遗弃、忽视等行为,孩子可通过学校、社区或直接向法院申请撤销其监护资格,必要时可由民政部门或其他监护人代为履行职责,孩子享有姓名权、受教育权等合法权益,任何人都不得非法剥夺。

继承与财产的初步认知

虽然孩子对财产的理解有限,但家庭中可引导其建立“物权”概念,孩子的压岁钱、赠与物品属于其个人财产,父母可代为保管但不得随意挪用,若家庭涉及遗产继承,孩子作为法定继承人之一,在父母去世后依法享有继承权(需为未成年人保留必要份额)。

家庭暴力的法律应对

家庭暴力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违法行为,若孩子遭遇或目睹家庭暴力(如殴打、辱骂、限制自由等),可向学校、妇联、公安机关或拨打110求助,根据《反家庭暴力法,学校、社区等机构有责任向公安机关报告,公安机关应依法制止并出具告诫书,必要时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校园场景中的法律规范

校园是孩子学习知识、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法律对校园行为有明确约束。

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

校园欺凌可能涉及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学校应建立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对欺凌行为及时处置,若欺凌行为造成人身伤害,监护人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若情节严重(如轻伤以上),施暴方需承担刑事责任,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犯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校园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

孩子在校园中受伤,责任需根据具体情况判定:

  • 若因学校设施不合格(如破损的桌椅、未修护的运动场地)导致受伤,学校需承担赔偿责任;
  • 若因学生故意或过失造成他人受伤,由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 若孩子有特殊体质(如心脏病)但未告知学校,因自身原因受伤,学校尽到管理职责的可不担责。

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

《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不得开除或变相开除学生,若因家庭困难辍学,政府需帮助其返校;若学校违规收取费用或拒绝接收符合条件的儿童,家长可向教育部门投诉。

社会交往中的法律红线

孩子步入社会后,需在法律框架内与他人互动,避免因无知触碰法律底线。

民事行为的年龄限制

根据《民法典》,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民事行为能力不同:

  • 8周岁以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独立实施的法律行为无效(如购买高价物品、签订合同),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追认;
  • 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纯获利益的行为(如接受赠与)或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行为(如购买文具)有效,其他行为需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
  • 16周岁以上以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损害他人的赔偿责任

孩子若因过错(如乱扔石块砸坏他人财物、推搡同学导致受伤)造成他人损害,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若孩子有财产(如压岁钱、稿酬),应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补足。

未成年人特殊保护原则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优先保护”,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彩票,禁止向其提供不适宜的娱乐场所(如网吧、酒吧),若商家违规,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举报。

网络空间的法律风险

随着互联网普及,孩子需注意网络行为的合法性,避免陷入法律风险。

网络欺凌与信息保护

孩子不得通过网络辱骂、诽谤他人,不得传播他人隐私(如家庭住址、照片),否则需承担民事责任(如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孩子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其肖像、住址、联系方式等。

网络沉迷的法律干预

《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网络游戏、直播等平台应限制未成年人使用时间,不得在夜间向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若孩子沉迷网络,家长可要求平台采取措施,必要时可向网信、文旅部门举报违规平台。

网络诈骗与犯罪防范

孩子需警惕网络诈骗(如虚假中奖、冒充熟人借款),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不向陌生人转账,不得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行为(如传播淫秽物品、黑客攻击),否则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即使未满18周岁,也可能被责令家长或监护人加以管教。

不同年龄段的重点法律提示

为便于孩子理解,可根据年龄阶段划分重点法律认知内容:

年龄阶段 重点法律常识
6-8周岁(小学低年级) 识别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的求助方式;理解“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不随意答应陌生人的请求。
9-12周岁(小学高年级) 了解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不参与打架斗殴;不传播网络谣言;保护个人信息。
13-15周岁(初中阶段) 认识校园欺凌的刑事责任边界;拒绝烟酒、毒品;不参与网络诈骗或传播不良信息。
16-18周岁(高中阶段) 理解劳动法中关于未成年工的保护(禁止从事有毒、有害、过重劳动);知晓性同意的法律年龄。

相关问答FAQs

Q1:孩子在学校被同学打伤,学校需要承担责任吗?
A: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二百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在学校学习、生活期间受到人身损害,学校未尽到教育、管理职责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若学校已尽到管理职责(如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及时制止冲突),则不承担责任,由侵权人(或其监护人)承担赔偿责任。

Q2:未成年人直播打赏,钱能要回来吗?
A: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五条,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其他民事法律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若孩子进行大额打赏(如数千元、上万元),超出其年龄、智力范围,家长可要求直播平台返还,但需证明打赏行为未经家长同意且孩子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