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高温季安全教育,如何防范中暑与用电事故?关键措施有哪些?

高温季节安全教育

高温季节安全教育

随着夏季气温持续攀升,高温天气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构成严峻挑战,高温环境下,人体容易出现中暑、脱水等生理反应,同时各类安全生产风险也随之增加,开展高温季节安全教育,提高全员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是保障生命安全、维护生产秩序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从高温危害、防护措施、应急处理及管理责任四个方面,系统阐述高温季节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

高温对人体及工作环境的主要危害

高温天气对人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短期可导致中暑、热痉挛,长期暴露则可能引发热射病、心血管疾病等严重问题,根据《职业病防治法》,高温作业被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在工业生产中,高温环境还会导致设备故障率上升、材料性能变化,增加安全事故风险,钢铁、建筑、交通等行业的户外作业人员,因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操作失误等情况,从而引发机械伤害、坠落等事故。

高温作业的个人防护措施

科学安排作息时间

用人单位应合理调整作业时间,尽量避开每日10:00-16:00的高温时段,实行“做两头、歇中间”的错峰作业制度,对于必须连续作业的岗位,应采取轮换作业的方式,确保每名劳动者每日高温环境作业时间不超过6小时。

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

作业人员应穿着透气、宽松的工作服,佩戴宽边草帽、遮阳镜等防护用品,企业需为员工提供清凉饮用水(如淡盐水、绿豆汤)及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人丹),并设置饮水点,确保员工随时补充水分。

加强饮食与营养保障

高温作业人员应增加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蔬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多餐,以减轻肠胃负担。

定期开展健康检查

企业应为高温作业人员组织岗前和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凡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不宜从事高温作业的疾病者,应及时调离岗位。

高温中暑的应急处理流程

中暑是高温作业中最常见的急症,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一旦发生中暑,需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 迅速转移: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领、腰带,平卧休息,避免剧烈活动。
  2. 物理降温:用湿毛巾擦拭全身,尤其是额头、颈部、腋窝等部位,或用冰袋敷于大血管处(如腋下、腹股沟)。
  3. 补充水分:清醒者可饮用含盐清凉饮料,昏迷者禁止喂食,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4. 紧急送医:若出现昏迷、抽搐、体温超过40℃等症状,需立即送往医院救治,途中持续监测体温变化。

企业高温安全管理责任

用人单位是高温作业安全管理的责任主体,需落实以下措施:

  • 完善制度:制定高温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和中暑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
  • 改善环境:在高温作业场所安装通风、降温设备,如风扇、喷雾系统等,确保作业场所温度不超过国家限值(日最高气温≥35℃时,连续作业不得超过6小时)。
  • 培训教育:定期开展高温安全知识培训,使员工掌握中暑预防、识别及急救技能。
  • 监督检查:加强高温作业期间的现场巡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对违规作业行为予以纠正。

高温作业安全要点速查表

类别 具体措施
作业安排 错峰作业、轮换制度、缩短连续作业时间
个人防护 透气工作服、遮阳帽、防护眼镜、防暑药品
饮食保障 淡盐水、绿豆汤、高维生素食物、少食多餐
环境改善 通风设备、喷雾降温、遮阳棚、休息区设置
应急处置 转移至阴凉处、物理降温、补充水分、及时送医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区分先兆中暑与重症中暑?
A1:先兆中暑表现为头晕、乏力、大量出汗、口渴等,体温正常或略高;重症中暑则会出现高热(体温≥40℃)、昏迷、抽搐、器官衰竭等症状,需立即就医,先兆中暑可通过休息和补水缓解,而重症中暑是致命急症,必须争分夺秒抢救。

Q2:高温天气下,企业是否必须支付高温津贴?
A2:根据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具体标准由各省制定,如江苏为300元/月,上海为300元/天(按实际高温天数计算),企业若未按规定支付,劳动者可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通过落实高温季节安全教育措施,既能有效降低职业危害,也能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序进行,唯有个人防护与企业监管相结合,才能安全度过每一个炎热的夏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