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学校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生命安全、促进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石,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安全挑战的多样化,学校安全教育已从传统的单一知识传授,发展为涵盖知识、技能、意识培养的综合性教育体系,在揭阳,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通过制度建设、课程创新、实践演练等多维度举措,构建起全方位的安全防护网。

安全教育体系化建设
揭阳市教育局将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年度考核核心指标,建立了“市—县—校”三级安全管理网络,各学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校园安全应急预案》《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制度,明确教师、家长、学生三方安全责任,结合本地实际,编写了《揭阳市中小学安全教育读本》,内容涵盖交通安全、防溺水、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防欺凌、网络安全等六大模块,确保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为提升教育实效,学校采用“课程渗透+专题教育”的双轨模式,将安全教育融入语文、班会、体育等学科教学,如在语文课中通过安全主题作文强化意识,在体育课中教授自我保护技能;每月开展一次安全主题班会,每学期组织2-3次专题讲座,邀请交警、消防员、医生等专业人员进校园,用案例分析和互动问答增强教育的说服力。
重点领域安全教育与防范
防溺水教育:筑牢生命防线
揭阳地处南方水网密集区,溺水事故是学生安全的最大威胁,为此,全市学校推行“六不准”教育(不准私自下水游泳等),并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家校联动,共同落实校外监护责任,在夏季,学校每日放学前进行1分钟防溺水提醒,重点水域设置警示牌,组织教师和志愿者开展“巡河行动”,劝导学生远离危险水域。
交通安全:守护出行平安
针对校园周边交通拥堵和违规骑行问题,学校联合交警部门开展“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通过模拟交通场景、发放宣传手册、组织知识竞赛等形式,让学生掌握交通信号、斑马线礼让等基本规则,推行“家校警”护学模式,在上下学时段安排交警、教师、家长共同维护校门口交通秩序,引导学生安全过马路。
应急疏散演练:提升自救能力
为应对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学校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应急疏散演练,演练前制定详细方案,明确疏散路线、集合地点和各岗位人员职责;演练中强调“弯腰捂鼻、低姿前进”等动作要领,并使用计时器评估疏散效率;演练后进行总结复盘,针对问题优化应急预案,部分学校还配置了应急物资储备柜,配备急救箱、逃生绳、手电筒等设备,确保紧急情况下物资到位。
创新教育形式与载体
为避免安全教育流于形式,揭阳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化教育模式,利用校园广播站开设“安全之声”专栏,每周播报安全小常识;组织学生编排安全主题情景剧、手抄报比赛,让学生在参与中深化理解,借助信息化手段,学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安全知识动画,利用VR技术模拟火灾逃生场景,使抽象的安全知识变得直观生动。
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定期开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等团体辅导,帮助学生化解心理危机,预防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安全事件。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安全教育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支持,揭阳市建立“学校主导、家庭配合、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普及安全监护知识,引导家长履行好校外看管责任,与社区、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常态化合作,开展“安全教育基地”研学活动,让学生走进消防队、交警指挥中心等场所,通过实地参观增强安全认知。
以下是揭阳市学校安全教育主要模块及内容示例:
| 教育模块 | 实施形式 | |
|---|---|---|
| 交通安全 | 交通规则、骑行安全、校车乘坐规范 | 模拟演练、交警讲座、知识竞赛 |
| 防溺水安全 | 危险水域识别、自救方法、同伴落水救援 | 家长联动、巡河行动、主题班会 |
| 消防安全 | 火灾成因、灭火器使用、疏散逃生技能 | 消防演练、VR体验、消防站参观 |
| 食品安全 | 健康饮食、食品保质期辨别、校园食堂卫生监督 | 宣传手册、食堂开放日、案例分析 |
| 防欺凌与网络安全 | 欺凌危害识别、网络诈骗防范、个人信息保护 | 情景剧、心理辅导、主题辩论赛 |
成效与展望
经过多年实践,揭阳学校安全教育成效显著,学生安全知识知晓率从2025年的75%提升至2025年的98%,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60%,但安全教育仍面临挑战,如部分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等,揭阳将重点推进“智慧安全教育”平台建设,开发线上课程和测评系统,同时加强教师安全技能培训,推动安全教育从“被动防范”向“主动应对”转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判断学校安全教育是否有效?
A:评估安全教育成效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学生安全知识测试通过率,二是应急演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如疏散时间、自救动作规范性),三是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的变化,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意识提升情况(如主动报告隐患、遵守安全规则)也是重要指标。
Q2: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开展安全教育?
A:家长应主动学习安全知识,与学校保持沟通,落实校外监护责任,具体包括:日常教育中渗透安全常识(如交通安全规则),关注孩子心理动态及时疏导,配合学校完成安全主题实践活动(如家庭应急演练),同时以身作则,用自身行为示范安全习惯(如佩戴头盔、不闯红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