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今夏极端天气频发,幼儿户外安全如何防护?

天气变化多端,对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的幼儿来说,天气相关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家长和幼儿园需根据不同天气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帮助幼儿掌握安全知识,培养自我保护意识,远离天气带来的潜在风险。

天气幼儿安全教育

晴天安全:防晒与活动防护

晴朗天气适合户外活动,但紫外线强、气温高,需注意防晒与防暑。

  1. 防晒措施:幼儿应穿戴宽边帽、轻薄长袖衣裤,选择防晒指数适中的儿童专用防晒霜,出门前30分钟涂抹,每2小时补涂一次,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紫外线最强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
  2. 防暑降温:活动时保证充足饮水,随身携带小水壶;户外活动选择阴凉处,避免剧烈运动导致中暑,若幼儿出现脸红、头晕、出汗异常等症状,立即转移至凉爽环境,用湿毛巾擦拭身体降温,并及时就医。
  3. 活动安全:草地玩耍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昆虫、碎玻璃等危险物品;奔跑时避开滑梯、秋千等器械周围,防止碰撞。

雨天安全:防滑与避雷

雨天路滑、视线受阻,需重点防范滑倒、溺水及雷击风险。

  1. 出行安全:雨天尽量减少外出,确需外出时穿防滑鞋,避开积水区域(积水可能掩盖深坑、井盖等危险物);打伞时选择伞尖圆润的儿童伞,避免戳伤他人,走路时不遮挡视线,注意来往车辆。
  2. 防雷击常识:雷雨天气立即停止户外活动,远离大树、电线杆、广告牌等高大物体;不在空旷地带停留,不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在家中关闭门窗,拔掉电器插头,尽量不打电话。
  3. 居家安全:雨天地面湿滑,幼儿需在成人监护下活动,避免在阳台、窗边玩耍;若遇积水倒灌,立即关闭电源,转移至高处并拨打求救电话。

雪天/冰冻天气:防冻与防摔

低温冰雪天气需重点预防冻伤、摔伤及一氧化碳中毒。

  1. 防冻保暖:外出穿戴帽子、围巾、手套、防滑雪靴,保护暴露在外的皮肤;避免长时间在户外停留,每隔30分钟到室内温暖处恢复体温,若出现手脚麻木、皮肤发白等冻伤迹象,用温水(38-42℃)浸泡复温,不要揉搓或用火烤。
  2. 防滑防摔:走路时身体前倾,小步慢走,避开结冰路面;不在冰面上玩耍、追逐,防止摔伤导致骨折或头部受伤。
  3. 取暖安全:使用煤炉、暖气取暖时,保持室内通风,一氧化碳浓度超标会引起中毒;不让孩子触摸取暖设备,使用热水袋时选择正规产品,避免烫伤。

大风天气:防坠物与高空安全

大风天气需防范高空坠物、树木倒塌等风险。

  1. 远离危险区域:不在广告牌、大树、临时搭建物下逗留,走路时注意观察周边环境,避开可能被风吹落的物体(如花盆、窗框等)。
  2. 居家防护:关闭门窗,固定易被风吹动的物品(如阳台的花盆、晾衣架);高层住户勿随意开窗,防止高空坠物伤人。
  3. 出行安全:若遇强风,尽量到室内躲避,不要在空旷地带骑车或奔跑,注意躲避高空悬挂物。

极端天气应急准备

针对台风、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需提前做好应急准备。

  1. 家庭应急包:准备饮用水、易储存食物、手电筒、常用药品、儿童安抚玩具等,确保至少3天的用量。
  2. 紧急联系人:在家中显眼位置张贴紧急联系电话(父母、邻居、消防、医院等),教孩子记住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电话。
  3. 演练与教育:通过绘本、动画、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幼儿普及极端天气下的自救方法,如火灾逃生路线、洪水来临往高处转移等。

不同天气安全要点对比表

天气类型 主要风险 核心安全措施
晴天 中暑、紫外线伤害 避开强光时段、涂抹防晒霜、戴帽遮阳、及时补水
雨天 滑倒、雷击、溺水 穿防滑鞋、避积水、远离高大物体、雷雨时关闭电器
雪天/冰冻 冻伤、摔伤、中毒 穿戴保暖、避免长时间户外、远离结冰路面、保持室内通风
大风 高空坠物、倒塌 避开广告牌和大树、固定阳台物品、高层关窗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让幼儿更容易记住天气安全知识?
答:可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方式教育,用儿歌记忆“下雨打伞要握稳,不在水边跑和跳”;通过角色扮演模拟雨天出门、打雷躲藏等场景;结合绘本《下雨天》《台风来了》等故事,让孩子在情节中理解安全知识,家长以身作则,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安全规范(如雨天主动避开水坑),孩子更容易模仿和学习。

问:幼儿在户外遇到突发天气(如突然打雷)时,应如何引导其自救?
答:立即教孩子执行“三不”原则:在大树、电线杆下躲避;在空旷地方停留;使用金属物品(如雨伞),迅速就近寻找坚固的建筑物(如便利店、传达室)躲避,若在空旷地带无处可躲,应双脚并拢、蹲下身体、双手抱头,减少身体与地面接触面积,并尽量低头,家长需保持冷静,第一时间赶到孩子身边,避免孩子因恐慌而乱跑。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