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最新幼儿安全教育教案,这3个危险场景你家娃会应对吗?

幼儿安全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系统化、趣味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安全意识,掌握基本自我保护技能,降低意外事件发生的风险,以下是一份针对幼儿园小班(3-4岁)幼儿的安全教育教案设计,内容涵盖日常安全、交通安全、防拐骗及应急处理等核心模块,注重实践性与互动性,符合幼儿认知发展特点。

幼儿 安全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幼儿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安全危险,如电源插座、尖锐物品、陌生人等,理解“安全”与“危险”的基本概念。
  2. 技能目标:学会简单的自我保护方法,如不触摸电源、跟紧大人、走斑马线等,掌握基本的求助方式(如大声呼救)。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对安全规则的敬畏心,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遇事不慌张。

教学准备

  1. 教具材料:安全标识图片(如“小心触电”“禁止触摸”)、交通信号灯模型、仿真水果刀(塑料)、情景表演道具(玩具电话、陌生人头饰)、安全儿歌图谱。
  2. 环境创设:布置“安全小卫士”主题墙,展示幼儿绘制的安全图画;在活动区设置“家庭安全角”,模拟插座、药品等场景。
  3. 经验准备:提前通过家长问卷了解幼儿在家中的安全习惯,结合常见问题设计情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情景故事《小猴受伤了》

教师通过手偶表演讲述故事:小猴趁妈妈不注意玩插座,手指被电到疼得大哭;小猴独自在路边玩球,差点被汽车撞到,提问:“小猴哪里做错了?如果是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危险行为,激发学习兴趣。

(二)核心模块:安全知识学习与实践

家庭安全:不做“好奇宝宝” 重点**:识别家中危险物品(插座、刀具、药品、热水壶),学习安全使用规则。

  • 活动设计
    • 图片配对游戏:展示“插座-尖锐物品-药品”图片,让幼儿贴上“禁止触摸”标识。
    • 情景模拟:教师扮演“妈妈”,幼儿模拟“回家后想玩玩具”,引导幼儿主动远离电源插座,不乱动抽屉里的物品。
  • 儿歌巩固:“插座有电别乱摸,小刀尖锐不能拿;药品不是糖豆豆,陌生人敲门我不开。”(配合动作演示)

交通安全:马路不是游乐场 重点**:认识红绿灯、斑马线,理解“红灯停、绿灯行”规则,知道过马路要牵紧大人。

  • 活动设计
    • 模型演示:用玩具汽车和斑马线模型,分组模拟“过马路场景”,幼儿扮演行人、司机,强化交通规则。
    • 儿歌记忆:“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走马路,看两边,牵着大人最安全。”

防拐骗安全:不跟陌生人走 重点**:拒绝陌生人的食物、玩具,不跟陌生人离开,记住家人电话号码。

  • 活动设计
    • 情景表演:教师戴“陌生阿姨”头饰,以“妈妈让我来接你”为由,引导幼儿练习拒绝:“我不认识你,我要找老师!”并大声呼救。
    • “家庭电话”游戏:让幼儿在电话模型上练习拨打家长号码(简化为3-4位数字),牢记“110”报警电话(仅限紧急情况)。

(三)巩固与延伸:安全小卫士行动

  1. 绘画活动:分组绘制“安全标志”(如“小心滑倒”“请排队”),张贴在幼儿园走廊、卫生间等位置。
  2. 家园共育:发放《家庭安全隐患排查表》,请家长与幼儿共同检查家中电源、窗户等安全,记录排查结果。

教学评价

通过观察幼儿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安全儿歌的掌握程度及家庭反馈,评估教学效果,重点评价幼儿是否能主动识别危险、运用简单自救方法,而非要求死记硬背规则。

安全教育活动设计表(示例)

活动模块 形式与材料 时间分配
家庭安全 识别危险物品,学会拒绝 图片配对、情景模拟、儿歌 15分钟
交通安全 认识交通信号,遵守规则 模型演示、角色扮演 15分钟
防拐骗安全 拒绝陌生人,记住求助电话 情景表演、游戏练习 15分钟
巩固延伸 实践应用,家园合作 绘画、家庭排查表 10分钟

FAQs 相关问答

问:如何让幼儿更容易记住安全规则?
答: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通过“多感官记忆法”强化效果:① 视觉:用鲜艳的图片、动画演示危险场景;② 听觉:编朗朗上口的儿歌(如安全三字经);③ 动作:设计模拟游戏(如“红灯停”时原地踏步),让幼儿在互动中内化规则,日常生活中的反复提醒(如过马路时说“牵紧老师的手”)也能帮助巩固。

问:若幼儿在活动中对“危险”产生恐惧,如何引导?
答:首先要接纳幼儿的情绪,用温和的语言解释:“危险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学会正确的方法,就能保护自己。”接着通过“安全小卫士”等角色扮演,让幼儿体验“我能掌控安全”的成就感,减少恐惧感,避免使用“被坏人抓走”等恐吓性语言,转而强调“规则保护我们”,建立积极的安全认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