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四川2025中学教育新政策有哪些?中考改革、课后服务调整速看!

四川省中学教育相关政策近年来持续优化,旨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策内容涵盖课程改革、师资建设、评价机制、资源均衡等多个维度,通过系统化布局推动中学教育向更优质、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四川省中学教育相关政策

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培养

四川省以新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中学课程体系创新,政策强调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学科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加强 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课程建设,鼓励学校开设人工智能、编程等特色课程,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全省中学普遍推行“5+2”课后服务模式,即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课后托管,内容涵盖学业辅导、兴趣拓展和实践活动,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四川省还试点“选课走班”制度,在高中阶段推行个性化学习方案,允许学生根据兴趣和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课程组合,满足多样化成长需求。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资源,四川省通过多项政策加强中学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实施“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每年定向培养一批优秀中学教师,重点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倾斜;二是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开展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建设等项目,2025年全省培训中学教师超过10万人次;三是完善教师待遇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并设立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鼓励优秀教师扎根基层,政策还推动教师交流轮岗,促进城乡师资均衡配置,2025年全省已有超过2000名城市中学教师到乡村学校支教。

完善评价机制,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四川省改革中学教育评价体系,破除“唯分数论”,在学生评价方面,推行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记录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全面发展情况,作为升学录取的重要参考,在学校评价方面,建立多元考核指标,将课程实施、师资建设、学生满意度等纳入考核体系,引导学校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针对中考招生,四川省逐步扩大“指标到校”比例,2025年重点高中招生计划中,至少50%的名额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缩小城乡、校际间升学差距,规范中考命题,严禁超标超纲考试,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促进资源均衡,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为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四川省实施了一系列倾斜政策:一是加大财政投入,2025年全省中学教育经费总投入达800亿元,其中60%用于农村和薄弱学校改造;二是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实现全省中学多媒体教室全覆盖,并通过“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模式,让偏远地区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三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山区和民族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标准化中学,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凉山彝族自治州通过“一乡一园”“一县一校”工程,显著提升了中学教育普及水平。

加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四川省高度重视中学德育和心理健康工作,政策要求各校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在心理健康方面,全省中学普遍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2025年实现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覆盖率100%,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筛查,对有需要的学生及时提供干预和辅导,针对校园安全,四川省完善了“人防+技防”防控体系,确保校园及周边环境安全稳定。

政策实施成效与未来展望

通过上述政策的落地实施,四川省中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巩固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持续扩大,四川省将进一步聚焦教育现代化目标,推进中考综合改革、深化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通、加强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中学教育。

相关政策支持重点概览

政策领域 主要措施 实施目标
课程改革 推行“选课走班”、加强STEM教育、落实“双减”课后服务 减负增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师资建设 公费师范生培养、教师培训交流、待遇保障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促进城乡师资均衡
评价机制 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到校招生、规范中考命题 破除唯分数论,推动教育公平
资源均衡 加大财政投入、推进“智慧教育”、建设寄宿制学校 缩小城乡差距,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德育与心理健康 红色文化教育、心理健康课程全覆盖、建立危机预警机制 培养健全人格,护航学生健康成长

FAQs

问:四川省“指标到校”政策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答:“指标到校”政策是指将重点高中部分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校,根据各校学生人数、办学质量等因素分配名额,这一政策打破了以往单纯按分数录取的模式,使薄弱学校的学生也有更多机会进入优质高中,有效遏制了“择校热”,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2025年,四川省“指标到校”比例已提升至50%以上,并向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倾斜。

问:“双减”政策下,四川省中学如何平衡学业负担与素质教育?
答:在“双减”政策框架下,四川省中学通过优化作业设计、控制作业总量和时长,确保学生每天书面作业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学校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学科辅导、科技创新、艺术体育等多样化活动,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政策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学科类培训,鼓励学校与社会机构合作,提供实践课程和职业体验,让学生在减轻学业负担的同时,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