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手足口病预防小常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在幼儿园等集体场所容易传播,由于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且卫生习惯尚未养成,因此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以下从多个方面介绍幼儿园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帮助家长和老师共同守护孩子的健康。
了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传播:
- 接触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玩具、餐具等物品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部位。
- 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通过飞沫传播给密切接触者。
- 粪-口传播:接触患者粪便或被污染的水源、食物后感染。
了解传播途径后,针对性切断传播链是预防的关键。
日常预防措施
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 勤洗手:教育孩子使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以及接触公共物品后。
- 正确洗手步骤:可参考“七步洗手法”,确保手心、手背、指缝、指尖等部位均清洁到位。
- 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减少病毒进入体内的机会。
加强环境与物品消毒
幼儿园应定期对教室、玩具、餐具、卫生间等进行消毒,具体方法如下:
| 消毒对象 | 消毒方法 | 注意事项 |
|----------|----------|----------|
| 玩具、文具 | 含氯消毒剂浸泡或擦拭 | 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
| 餐具 | 高温煮沸或消毒柜消毒 | 煮沸时间≥15分钟 |
| 地面、桌面 | 含氯消毒剂拖擦或擦拭 | 保持通风,避免幼儿接触 |
| 被褥、衣物 | 曝晒或紫外线消毒 | 曝晒时间≥6小时 |
注意饮食与饮水卫生
- 确保食物新鲜,生熟分开,避免食用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
- 喝开水,不喝生水,定期对饮水机进行清洁消毒。
增强免疫力
- 保证孩子充足的睡眠,合理搭配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但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封闭场所。
幼儿园与家庭的协同防控
幼儿园的防控措施
- 晨午检制度:每日检查孩子是否有发热、皮疹、口腔疱疹等症状,发现异常及时隔离并通知家长。
- 缺勤追踪:对缺勤幼儿进行登记,了解原因,疑似病例需及时就医并报告疾控部门。
- 健康教育:通过课堂、宣传栏等形式,向孩子和家长普及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家庭的配合事项
- 观察症状: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38℃以上)、手、足、口等部位出现斑丘疹、疱疹,应及时就医。
- 隔离治疗:患病儿童需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1周,避免传染他人。
- 避免接触:不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与患病儿童的接触。
疫苗接种与应急处理
手足口病疫苗(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由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手足口病,建议6月龄至5岁的儿童及时接种,即使接种疫苗,仍需注意日常防护,因为其他肠道病毒也可导致手足口病。
若班级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幼儿园应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患儿所在班级进行终末消毒。
- 加强全园的健康监测,避免疫情扩散。
- 向家长通报疫情,指导做好家庭防控。
相关问答(FAQs)
问1: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家长应该如何护理?
答:应遵医嘱对症治疗,如发热时使用退烧药,口腔溃疡可涂抹促进愈合的药膏,保持孩子皮肤清洁,避免抓破皮疹;饮食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多喝水,注意隔离,直至症状消失后1周,避免交叉感染。
问2:手足口病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
答:手足口病和普通感冒都可能引起发热,但手足口病的典型特征是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部分患儿伴有口腔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普通感冒则以呼吸道症状为主,如流涕、咳嗽、咽痛等,一般不会出现皮疹,若孩子出现皮疹,应及时就医确诊。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幼儿园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家长和老师需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