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2025年肺结核高发季,这些早期症状和预防要点你get了吗?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肺部,但也可累及身体其他器官,尽管现代医学已能有效治疗肺结核,但由于其传染性强、治疗周期长,公众对其仍存在不少认知误区,以下是一些关于肺结核的基础知识,帮助大家科学认识这一疾病。

肺结核的一些小常识

肺结核的传播途径

肺结核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当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声说话或唱歌时,会释放含有结核菌的飞沫,健康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接触者都会发病,感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个人免疫力、感染菌量以及是否及时干预,肺结核不会通过握手、共餐、共用马桶等日常接触传播,无需过度恐慌。

肺结核的典型症状

肺结核的症状多样,其中最典型的包括:

  1. 呼吸道症状:持续咳嗽、咳痰超过2周,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2. 全身症状:午后低热(通常体温在37℃~38℃之间)、盗汗(夜间睡觉时出汗)、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等。
  3. 其他表现: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闭经等内分泌紊乱症状,或因结核菌侵犯其他器官而出现相应症状(如肾结核出现尿频、尿急)。

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持续咳嗽、咳痰超过2周,应及时就医,进行胸部X光检查、痰涂片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如GeneXpert)以明确诊断。

肺结核的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感染肺结核后发病风险较高,需特别注意预防:

  • 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糖尿病患者、老年人及营养不良者。
  • 密切接触者:与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共同生活或工作的人员。
  • 生活条件差者:如居住拥挤、通风不良环境的人群(如监狱、集体宿舍)。
  • 特殊职业人群:如医护人员、结核病防治机构工作人员等。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尽早排查。

肺结核的预防措施

预防肺结核需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

  1. 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并治愈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是关键,患者应遵医嘱规范治疗,通常治疗2~3周后传染性会显著降低。
  2. 切断传播途径:公共场所应加强通风,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遮挡口鼻,患者需佩戴口罩,减少飞沫扩散。
  3. 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接种卡介苗(BCG)可预防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高危人群可考虑预防性服药(如异烟肼)。
  4. 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以维持机体抵抗力。

肺结核的治疗与管理

肺结核的治疗需遵循“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全程”的原则,通常采用多种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疗程一般为6~8个月(耐药结核病可能更长),常用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药,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否则易导致治疗失败、病情复发或产生耐药性。

治疗期间,患者应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监测药物副作用,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新鲜蔬果),以促进康复。

肺结核的误区与真相

以下是关于肺结核的常见误区及科学解释: | 误区 | 真相 | |----------|----------| | 肺结核是不治之症 | 肺结核是可治愈的传染病,只要规范治疗,治愈率可达90%以上。 | | 所有咳嗽都是肺结核 | 咳嗽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肺结核需结合症状、影像学及病原学检查确诊。 | | 肺结核患者需终身隔离 | 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经规范治疗2~3周后,传染性基本消失,无需长期隔离。 | | 治疗肺结核会伤肝严重 | 虽然抗结核药物可能引起肝损伤,但通过定期监测和保肝治疗,多数患者可耐受。 |

相关问答FAQs

Q1:肺结核治愈后会复发吗?如何降低复发风险?
A:肺结核治愈后可能复发,尤其是未完成规范治疗、免疫力低下或合并其他疾病者,降低复发风险的关键是:① 完成全疗程治疗,避免中途停药;② 治愈后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③ 定期复查(如治疗后2年内每年做1次胸部X光检查);④ 高危人群(如糖尿病患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Q2:接种卡介苗后还会得肺结核吗?
A:卡介苗主要预防儿童重症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对成人肺结核的保护效果有限,即使接种过卡介苗,仍需注意防护,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就医,卡介苗不能替代其他预防措施,如通风、戴口罩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