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迎来了一系列重大政策调整,以回应社会对“入园难、入园贵”的关切,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这一时期的政策构建了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后续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核心目标聚焦于“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针对此前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城乡差距大、普惠性资源短缺等问题,政策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办园质量,保障幼儿接受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重点举措与实施路径
-
资源扩容:构建城乡一体化学前教育网络
政策要求各地制定学前教育布局规划,新建、改扩建幼儿园,重点向农村、偏远地区和城市薄弱区域倾斜,通过“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等项目,大幅增加农村公办园学位,同时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实现“每个乡镇至少1所公办园,大村独立办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的目标,数据显示,2025-2025年,全国新增幼儿园学位超过400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从2025年的70.5%提升至2025年的84.7%。 -
质量提升:强化保教规范与师资建设
为杜绝“小学化”倾向,教育部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幼儿园保教内容和方式,建立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幼师国培计划”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落实教师待遇保障,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学前教育,截至2025年,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增至290万人,师幼比进一步优化。 -
投入保障:健全成本分担机制
政策要求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普惠性园的财政补贴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奖补支持”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普惠性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机制,2025-2025年,全国学前教育总投入年均增长12.8%,财政性投入占比提升至50%以上。
政策成效与社会影响
“十三五”期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77.4%提升至85.2%,提前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接近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普惠性资源的大幅增加有效缓解了“入园贵”问题,家长年均保教费用支出占比下降,保教质量的提升使幼儿教育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关问答FAQs
问:“十三五”学前教育政策如何保障农村儿童的教育公平?
答:政策通过“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重点倾斜资源,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1所公办园,并依托行政村设立分园或教学点,实现农村适龄儿童“就近入园”,加大对农村幼儿园的财政投入,改善办园条件,通过“幼师国培计划”提升农村教师专业能力,确保农村儿童享有与城市基本相当的学前教育质量。
问:普惠性民办园在政策中如何定位?政府如何支持其发展?
答:普惠性民办园是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鼓励其提供普惠性服务,满足多样化需求,政府通过给予生均补贴、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降低其运营成本,并建立质量评估机制,对达标园给予奖励支持,明确普惠性民办园收费标准,确保家长负担合理,实现“普惠”与“质量”并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