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苑双语网

郑州学前教育新政策3月实施?普惠学位会增加吗?

近年来,郑州市学前教育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期,一系列新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构建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这些政策以“公益普惠、安全优质”为核心目标,从资源供给、师资建设、保教质量、规范管理等多个维度发力,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动学前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郑州市学前教育新政策

扩大普惠性资源供给,保障“幼有所育”

普惠性资源的不足曾是制约郑州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为此,新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构建以公办园为主导、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在具体实施上,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将公办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1所公办中心园,每个常住人口达4000人以上的社区至少有1所公办园,通过财政补贴、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扶持民办园转型为普惠性民办园,并对普惠性民办园的保教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切实降低家庭教育支出。

据统计,截至2025年,郑州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其中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超过50%,有效缓解了“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政策还特别关注农村地区和城市薄弱区域的学前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城乡结对、集团化办园等模式,缩小区域间、园所间的差距,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夯实教育根基

教师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核心保障,郑州市新政策将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从“引、育、留、管”四个方面综合施策,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在“引”的环节,鼓励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到幼儿园任教,对符合条件的毕业生给予入职补贴和安家费;在“育”的环节,建立覆盖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的教师发展体系,每年组织市级、区级培训不少于60学时,并依托高校和优质园所建立教师实训基地;在“留”的环节,严格落实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确保公办园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水平,民办园教师工资达到当地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并为其缴纳“五险一金”;在“管”的环节,完善幼儿教师资格准入和定期注册制度,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实行师德失范“一票否决制”。

通过这些措施,郑州市幼儿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师生比逐步达标,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为学前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保教质量是学前教育的生命线,新政策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深化幼儿园教育改革,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要求幼儿园严格遵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杜绝“小学化”倾向,教育部门定期开展“小学化”专项治理,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布置家庭作业,并规范幼儿园教学内容和方式,鼓励幼儿园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园本课程,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内容,丰富幼儿的学习体验,加强对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监测评估,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幼儿园质量评估体系,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政策还注重家园共育,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形式,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形成家园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强化规范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安全是学前教育的底线,郑州市新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幼儿园的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管理工作,为幼儿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安全管理方面,要求幼儿园严格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确保园舍、消防、食品、交通等各环节安全,在教育监管方面,加强对幼儿园办园行为的监管,规范幼儿园收费、招生、学籍管理等工作,严禁乱收费、超规模招生等行为,推进“智慧幼儿园”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幼儿园的保教过程、安全状况等进行实时监控,提升管理效能。

政策实施成效与未来展望

随着新政策的深入实施,郑州市学前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普惠性资源大幅增加,入园成本明显降低,师资队伍素质稳步提升,保教质量持续改善,家长满意度不断提高,郑州市将继续完善学前教育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学前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郑州市新政策如何保障普惠性民办园的质量?
解答:郑州市通过“扶持与监管并重”的方式保障普惠性民办园质量,对普惠性民办园给予财政补贴、生均经费补助、教师培训支持等,改善办园条件;将其纳入教育部门统一的质量评估和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办园标准,规范保教行为,定期进行年检和动态评估,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责令整改,直至取消普惠资格,确保普惠性民办园“量”“质”双升。

问题2:家长如何判断幼儿园是否存在“小学化”倾向?
解答:家长可通过以下方面判断:一是观察教学内容,若幼儿园教授拼音、识字、计算等小学课程内容或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则可能存在“小学化”倾向;二是观察活动形式,若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游戏、户外活动、艺术探索等幼儿喜爱的活动形式,则需警惕;三是观察幼儿状态,若孩子出现厌学情绪、睡眠不足或压力过大等情况,可能与“小学化”教学有关,家长可向当地教育部门反映,或通过幼儿园公示的办园行为规范进行监督。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