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研学实践教育,将其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顶层设计、课程实施、安全保障等多方面推动研学实践教育规范、有序、高质量发展,这些政策旨在引导学生走出校园,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政策背景与总体目标
河北省教育厅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为指导,结合本省教育实际,明确提出研学实践教育的育人目标,政策强调,研学实践应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覆盖小学到高中各学段,通过“行走的课堂”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传承文化,到2025年,全省计划建成一批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形成课程完善、师资充足、安全规范、保障有力的研学实践教育体系,实现每学年小学4-5天、初中5-6天、高中7-8天的研学实践时间要求。
与实施要求
-
课程建设与学段衔接
政策要求学校将研学实践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学课程,小学阶段侧重乡土乡情教育,通过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美丽乡村等,培养观察认知能力;初中阶段聚焦县情市情,开展工业、农业、生态等主题实践,增强社会理解;高中阶段强化省情国情,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参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提升综合素养,各学段课程需体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 -
基地建设与资源整合
河北省教育厅通过“认定+评估”的方式,遴选命名一批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涵盖红色教育、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工业农业等类型,下表为部分省级基地类型及代表示例:
| 基地类型 | 代表示例 | 核心教育内容 |
|----------------|------------------------------|------------------------------|
| 红色教育 | 西柏坡纪念馆、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 | 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
| 科技创新 | 河北省科技馆、雄安新区展示中心 | 科学普及、创新思维培养 |
| 文化传承 | 避暑山庄、广府古城 | 历史文化、非遗技艺体验 |
| 生态保护 | 塞罕坝机械林场、北戴河湿地 |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 |
政策鼓励学校与基地共建课程,开发“菜单式”研学项目,满足个性化需求。 -
安全保障与管理机制
安全是研学实践的生命线,政策明确建立“学校主导、基地配合、家长参与”的安全责任体系,要求学校制定详细应急预案,购买校方责任险和意外险;基地需配备专业安全员和医护人员;研学活动前必须开展安全教育,签订安全责任书,严格规范研学经费使用,杜绝乱收费现象,确保教育公平。
保障措施与成效展望
河北省教育厅通过加强师资培训(将研学指导教师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强化督导评估(将研学实践纳入教育质量监测)、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专项补贴支持农村学校)等措施,为政策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预计到2025年,全省将实现80%以上学生参与高质量研学实践,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研学实践教育模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FAQs
问:研学实践是否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
答:不会,研学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政策明确要求与学科课程有机融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学校会合理安排时间,确保研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一致,通过实践性学习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反而有助于减轻机械记忆负担。
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参与研学实践?
答:河北省教育厅规定,研学实践经费由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分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费用减免政策,学校可从公用经费中列支部分资金,同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公益项目等方式提供支持,确保所有学生平等参与研学实践的权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