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政策中的“两基”工作,是指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政策的实施深刻改变了我国教育的面貌,为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基”工作的提出与实施,源于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教育基础薄弱、人口文化素质偏低的现实国情,1980年代,我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90%,初中入学率不足50%,青壮年文盲率超过20%,为改变这一状况,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两基”确立为20世纪90年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95年,国务院召开全国“两基”工作会议,全面推进“两基”攻坚,通过“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策略,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普及进程。
为确保“两基”目标落地,我国建立了“政府主导、分级负责、以县为主”的推进机制,形成了“普九”与“扫盲”双轮驱动的实施路径,在“普九”方面,重点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累计新建、改建中小学校舍数亿平方米,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显著提升,建立了“控辍保学”责任制,通过免除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寄宿生生活补助等政策,有效保障了贫困家庭儿童受教育权利,在“扫盲”方面,以青壮年文盲为重点,依托乡镇文化站、农民夜校等阵地,开展“扫盲攻坚”行动,编写适合成人的扫盲教材,推广“扫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帮助文盲群众掌握基本读写技能和生产生活知识。
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两基”目标如期实现,2000年,我国宣布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初中毛入学率接近90%,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这一成就被国际社会誉为“中国教育的奇迹”,为全球教育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截至2010年,我国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降至1.08%,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两基”工作的历史性成就,不仅体现在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普及程度的提高,更深刻影响了国家发展全局,它显著提升了国民整体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撑;它促进了教育公平,缩小了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为后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两基”工作的成功实践,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教育发展路径,积累了“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责任、动员社会参与、聚焦贫困群体”等宝贵经验。
随着时代发展,“两基”工作已转化为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提升教育质量的新任务,当前,我国正以“两基”精神为指引,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持续巩固扫盲成果,加强面向成人的继续教育,努力建设教育强国,从“基本普及”到“优质均衡”,从“扫除文盲”到“终身学习”,我国教育政策始终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在服务国家战略、增进人民福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两基”工作主要成就(1990-2010年)
| 指标 | 1990年水平 | 2010年水平 | 提升幅度 |
|---|---|---|---|
| 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 | 8% | 7% | 9个百分点 |
| 初中毛入学率 | 7% | 1% | 4个百分点 |
| 青壮年文盲率 | 3% | 08% | 下降9.22个百分点 |
| 义务教育巩固率 | 5% |
相关问答FAQs
Q1:“两基”工作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A:“两基”的核心目标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求全国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小学和初中的教育,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要求将15-45周岁青壮年中的文盲比例控制在规定比例以下,重点提高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普及程度。
Q2:“两基”工作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A:“两基”工作的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教育规模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二是确立了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通过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投入,缩小了教育差距;三是构建了中国特色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为后续教育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为建设教育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