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政策文件中的“两基”工作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其核心内容是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与推进,深刻反映了国家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高度重视,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和国民素质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基”政策的背景与内涵
“两基”政策的提出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薄弱,文盲率较高,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为此,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明确提出“两基”目标,并将其作为20世纪90年代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指到20世纪末,全国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 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指将15-45周岁的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通过开展扫盲教育和巩固提高措施,使劳动者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实用技能。
“两基”政策的主要措施与实施路径
为实现“两基”目标,我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措并举的工作格局。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将“两基”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通过财政拨款、教育费附加、社会集资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1995-2000年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均增长15%,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显著增加,有效改善了办学条件。
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标准化建设
针对农村学校危房多、设施落后的问题,国家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危房改造工程”等项目,新建、改建校舍约1.6亿平方米,配置教学仪器和图书资料,逐步实现“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木制课桌椅)。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通过师范院校培养、在职培训、民办教师转公办等方式,补充和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实施“教师工资由县统筹”政策,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扫盲教育与实用技术培训相结合
扫盲工作不仅注重文化知识传授,还结合农业生产需求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如种植、养殖、手工艺等,帮助文盲群众脱贫致富,通过“扫盲班”“夜校”“妇女扫盲班”等形式,灵活开展扫盲教育。
“两基”政策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两基”目标在2000年如期实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 义务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2000年,全国小学入学率达99.1%,初中毛入学率达88.6%,比1990年分别提高和近20个百分点。
- 文盲率大幅下降:青壮年文盲率从1990年的10.3%降至2000年的5%以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中国为“扫盲速度最快的国家”。
- 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通过“两基”攻坚,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
- 为后续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两基”的实现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职业教育发展以及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创造了条件。
“两基”政策的后续发展与启示
“两基”目标实现后,我国教育政策重心转向巩固提高、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2007年启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2011年实现全面免费义务教育,202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2%,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两基”时期积累的经验:
-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将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持续加大投入。
- 突出重点难点问题攻坚: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等薄弱环节,实施专项工程,集中力量解决问题。
- 强化督导评估机制:建立“两基”验收制度,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形成“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
“两基”政策实施的关键数据(1990-2000年)
| 指标 | 1990年 | 2000年 | 变化幅度 |
|---|---|---|---|
| 小学入学率 | 8% | 1% | +1.3% |
| 初中毛入学率 | 7% | 6% | +19.9% |
| 青壮年文盲率 | 3% | 5%以下 | -5.3% |
| 农村危房比例 | 约30% | 约5% | -25% |
相关问答FAQs
问1:“两基”政策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
答:“两基”政策显著改善了农村教育条件,通过危房改造、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学生拥有了更安全的学习环境;教师队伍的补充和培训提升了教学质量,辍学率大幅下降;扫盲教育帮助农村劳动力掌握基本技能,促进了农业增收和乡村脱贫,为农村教育公平和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
问2:“两基”目标实现后,我国教育政策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成果?
答:“两基”目标实现后,我国转向“巩固提高、均衡发展”阶段:一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缩小城乡、校际差距;二是实施“两免一补”(免学杂费、免教科书费、补生活费)政策,保障贫困学生受教育权利;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四是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