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作为社会青年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艾滋病预防教育的重要对象,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艾滋病病毒感染案例时有发生,这一现象不仅威胁着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挑战,掌握科学的防艾滋病常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是每位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认识艾滋病:科学认知破除恐惧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HIV病毒主要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 specifically破坏CD4+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逐渐受损,最终引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值得注意的是,HIV病毒的传播途径具有明确性,日常学习、生活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目前科学已证实的传播途径仅有三种: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与艾滋病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共同上课、握手、拥抱、共用卫生间、游泳池、餐饮具等,均不会造成病毒传播,蚊虫叮咬也不会传播HIV病毒,正确认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恐慌,同时避免对感染者的歧视,营造包容、友善的校园环境。
传播途径详解:重点场景风险防范
(一)性接触传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全球范围内,性接触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在我国大学生感染者中,通过性传播感染的比例持续上升,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之间的性行为,未采取保护措施均存在较高感染风险,性行为过程中,生殖器黏膜的微小破损即可为病毒提供侵入通道,坚持安全性行为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
(二)血液传播:需警惕的高危行为
血液传播途径主要包括:1. 共用注射器吸毒,HIV病毒可通过污染的针具进入体内;2. 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目前我国已实现临床用血艾滋病病毒核酸检测全覆盖,此途径风险极低;3.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纹身、穿耳洞、拔牙等工具;4. 共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破损黏膜的物品,大学生应避免任何形式的共用针头行为,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操作,不与他人共享个人卫生用品。
(三)母婴传播:可阻断的垂直传播
感染HIV的母亲可通过妊娠、分娩和哺乳将病毒传给婴儿,但通过及时的干预措施,如孕期抗病毒治疗、选择性剖宫产、人工喂养等,母婴传播率可降至5%以下,大学生群体虽暂涉及此问题,但了解相关知识对未来家庭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措施:构建校园安全防线
(一)普及安全套使用,推广预防措施
在发生性行为时,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合格的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最有效的方法,安全套不仅能避孕,还能有效阻挡HIV、梅毒、淋病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学校应通过健康教育课程、宣传栏、同伴教育等方式,普及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和获取渠道,暴露后预防(PEP)和暴露前预防(PrEP)作为生物医学干预手段,在医生指导下可有效降低高危行为后的感染风险,但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评估后使用。
(二)强化自我保护意识,远离高危行为
大学生应树立健康的恋爱观和性观念,洁身自好,避免过早发生性行为和多性伴行为,拒绝毒品,特别是新型毒品,因其可能诱发高危性行为,不寻求纹身、穿刺等非正规美容服务,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接触,在参加医疗美容、拔牙等操作前,确认机构资质和器械消毒情况。
(三)参与检测与咨询,早发现早治疗
定期进行HIV检测是感染早发现、早治疗的关键,我国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和部分高校提供免费匿名检测服务,早发现并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HIV感染者可长期维持健康,且体内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时不具传染性(U=U,Undetectable=Untransmittable),高校应建立健全艾滋病检测咨询网络,消除学生对检测的顾虑。
校园支持与社会关怀
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机制,包括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医疗转介和心理支持,对感染HIV的学生,学校应严格保护其隐私,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帮助其完成学业,倡导“零歧视”理念,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反歧视知识,营造理解、关爱感染者的氛围,社会组织和公益机构也应积极参与校园防艾工作,提供专业支持和资源帮助。
大学生防艾滋病核心信息一览表
| 核心信息 | |
|---|---|
| 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 |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
| 日常接触不会传播艾滋病 | 共餐、握手、共用学习用品、游泳等均不感染 |
| 安全性行为的关键 | 坚持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
| 血液传播的预防措施 | 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有创操作 |
| 检测与治疗的重要性 | 早发现、早治疗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传染风险 |
| 国家政策支持 | 免费抗病毒治疗、免费咨询检测、感染者入学就业权益保障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吃饭、共用卫生间会被感染吗?
解答:不会,艾滋病病毒不会通过共餐、共用卫生间、握手、拥抱等日常接触传播,HIV病毒的传播需要满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条件,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接触不符合血液或性接触的传播条件,因此无需担心。
问题2:发生高危行为后,应该如何进行艾滋病预防?
解答:发生高危行为后,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 暴露后预防(PEP):在72小时内(越早越好)开始服用阻断药物,连续服用28天,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2. 尽快到当地疾控中心或指定医疗机构进行咨询和检测;3. 在等待检测结果期间,避免发生高危行为,防止可能的二次传播,应调整心态,避免恐慌,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