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教育厅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针对省内教育资源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系统推进援教政策实施,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口支援机制,有效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乡村振兴和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

政策背景与核心目标
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教育大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长期存在,豫北、豫西等部分农村地区及偏远山区,由于经济条件限制和地理位置因素,难以吸引和稳定优质师资,导致教学质量提升缓慢,为此,河南省教育厅自2010年起逐步构建起“省级统筹、市县联动、城乡协同”的援教体系,核心目标包括: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升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保障每个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政策实施以来,全省累计选派援教教师超5万人次,覆盖全省18个地市的120余个县(区),带动受援学校新增教学骨干3000余人,显著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师资结构和教学质量。
主要政策措施
(一)“三区”人才计划教师专项支教
针对国家划定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简称“三区”),河南省教育厅联合省财政厅、省人社厅实施专项支教计划,每年从省内优质中小学选派骨干教师赴受援学校全职支教,支教期限一般为1-2年,支教教师需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且在省级以上教学竞赛中获奖或拥有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称号,政策明确支教教师在支教期间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同时发放每人每月不低于2000元的专项补贴,并为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二)城乡学校对口帮扶
建立“城区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结对帮扶机制,以“一对一”或“多对一”形式,通过教师交流、教研联动、资源共享等方式提升农村学校办学能力,郑州市外国语中学与信阳市平桥区明港镇第二中学结对后,定期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并通过线上平台共享优质课件和教学视频,使受援学校中考成绩提升20%以上,截至2025年,全省已建立对口帮扶学校对子860余对,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
(三)银龄讲学计划与名师工作室建设
为发挥退休教师经验优势,河南省教育厅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面向全省招募身体健康、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赴农村学校讲学,每人每学年服务时长不少于320课时,在受援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由援教教师牵头,带领当地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改革,漯河市第一高级中学退休教师李某某在南阳市淅川县某高中设立工作室,指导当地教师完成3项省级教研课题,培养出5名市级骨干教师。
(四)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与职称倾斜政策
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河南省教育厅对在乡镇及以下学校任教的教师发放生活补助,标准按照学校艰苦程度分为300元、500元、800元三档,在职称评聘中向援教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援教经历视为基层工作经历,且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晋升,驻马店市规定,在农村学校支教满1年的教师,职称评审时可在“实践成果”栏目加5分。
实施成效与典型案例
通过多年实践,援教政策成效显著:
- 师资结构优化:受援学校高级教师占比提升15%,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从65%增至89%。
- 教学质量提升:2025年,受援县(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平均分较2025年提高42分,优秀率提升12个百分点。
- 教育理念更新:援教教师引入“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带动当地教师教学方法革新。
典型案例:周口市商水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自2025年接受援教以来,累计接收援教教师126人,通过“名师带徒”计划,当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显著提升,在2025年河南省优质课评选中,商水县有8名教师获奖,较政策实施前增长300%。
未来发展方向
河南省教育厅计划进一步扩大援教政策覆盖面,重点向革命老区、黄河滩区等特殊地区倾斜,并探索“数字化援教”新模式,通过“专递课堂”“名师网络工作室”等形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将援教教师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直接挂钩,激励更多优秀教师投身援教事业。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援教教师需要满足哪些基本条件?
解答:申请援教的教师需具备以下条件:①持有教师资格证,且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满5年;②年龄一般在50周岁以下(“银龄讲学计划”可放宽至65周岁);③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④身体健康的在职或退休教师;⑤无违法违纪记录,省级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优先选派。
问题2:援教教师在服务期间有哪些保障措施?
解答:援教教师享受以下保障:①保留原单位人事关系、工资福利待遇和专业技术岗位等级;②省级财政给予每人每月2000-3000元的生活补助(根据受援地区艰苦程度调整);③每年享受1次带薪休假,由派出单位和受援学校统筹安排;④免费提供住宿和必要的生活设施;⑤服务期满考核合格者,颁发《河南省援教服务证书》,并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
